不是在吵架,就是在酝酿吵架。
回家十天,家里每天都充斥着硝烟。在他眼里,什么都是事儿。米粒掉地上了是事儿,菜掉桌上了是事儿,地上有垃圾是事儿,中午打牌回来饭没熟是事儿,他就像一个行走的炸弹,所经之处遍体鳞伤。
如果没有爸爸,我们应该很幸福。
他去水塘洗碗,蒸饭的用具被水流飘走了,妈妈帮她打手电,找棍子,他骂骂咧咧,嫌弃妈妈动作慢,要把妈妈摁进水里。
昨晚,他又是凌晨两点回来。把赌博当作班来上的他,何尝不喜欢加班。
家里的水龙头坏了几个月,拖到妈妈回来,等妈妈去找哥哥来修,结果家里那几天大雪,冻住了水管,又要等,没有自来水,洗衣服洗澡洗菜都不方便,回到了原始生活。
如果沾上赌博是五级罪行,那么不思进取判几级?
小学文化的爸爸从十四岁出门,如今四十年的工龄,家里还住着结婚时的老房子,裂开的墙壁,悬而未决的红砖,老化的线路,在两栋新房之间夹缝生存。
妹妹没有出生的时候,家里就很苦难。妹妹出生后,家里的情况更加糟糕,学费交不起,生活费没着落,吵架更厉害,赌博越凶残。
大四那年,妈妈复工,在镇上的棉花厂,一个月两千。妈妈决定去上班,多半有我的原因。我一直觉得,女性要有自己的工作,我也不想看到妈妈连买件喜欢的衣服都要看爸爸的脸色。
爸爸在家骂我,说我不懂事,要是妈妈身体出现问题了,看我怎么办。
私下里,我对妈妈说:要是干不下来,就回家。我可以挣钱。
上大学前,攒了一万给了妈妈。
大二的时候,开始兼职,加上奖学金和稿费,手里有几万块,后续再也没有问家里要钱。
没想到,妈妈很喜欢上班,一干就是三年,还在继续。她说,有钱买啥都不心疼,不用听那个老头整天叨叨叨,上班有人气(平时的村里连条狗都见不着,妈妈喜欢聊天,喜欢热闹)
去年,爸爸开始频繁地回家,妈妈预感他干不长。七月份,我拖着行李箱回家,他也回来了,九月离开的时候,他还在家里。
有一天晚上接到他的电话,说在镇上上班。十二月又接到他的电话,说没事干了。即便我嘴上说着“没事在家养身体,有活儿就好好干”,我还是很担忧,没有钱的生活寸步难行,这个年不出意外会吵翻天。
去年一整年,妹妹的学费是妈妈托举的,我的学费用实习换来的。
回家后,去了一趟发小家,以前的土房也盖上了新楼房,有院子,有菜园。我看着她的家,好羡慕,无奈地说着:“我爸都不想盖房子。”
“等两年就要结婚,还不盖房子。”发小说。
可能房子只是我一个人的执念。
妈妈觉得两个姑娘都是要出嫁的,没有必要盖房子;爸爸的心态就是得过且过,只要能活着就行。
看着外面的楼市,我常想哪里会是自己的归宿。虽然有十万的存款,可是高不成低不就。我不需要车,在城市生活,交通便利,更多的是对一个小家的向往。
未来想在宜昌买房,去过一次,被他们的城市规划和环境吸引,遇到的人也很好。
我知道,家里把我供出来,剩下的路就该我自己走了。可是,一个人上路好辛苦,遇到事情的时候没有商量的人,也害怕失败后没有托举,从头再来的勇气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更多的是,我不是在做最优选择,而是最稳选择。
我太没有安全感了,心力也不足。“拔苗”式的成长在长大后出现了各种弊端,一蹶不振后需要长久的自我修复,遇到问题会下意识地逃避,绝对不能麻烦别人,……
不过,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我,具有很强的韧性,我不抱怨生活,我只会觉得自己还不够努力,所以生活没有办法给我价值交换。我乐观,凡事都往好的方面思考,因为我相信心里想着好事,就会吸引好运。
其实,贫穷不是家庭的原罪,懒惰才是。我妈省吃俭用,一年也能存两万。在工地的爸爸,一天260,包吃包住,一年只做八个月的话,也有八万的收入。父母都是勤俭节约的人,除了在孩子上的消费,一年可以存一半。
奈何我爸总是入不敷出。
工资拖着没发,他就一直在家里等着,甚至埋怨妈妈为什么让他出门,不出门就不会拖欠薪资。
这思维果真是上不了半点中学。教育大概就是用来筛选我爸这样的人,遇到一点动脑筋的就放弃,比如双面胶的使用。
我只是过年和他待上几天就受不了,很难想象我妈是怎么忍受几十年的。或许,从另一种意义上说,我妈比我坚强很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