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鸣凤乔
《红楼梦》第六回,讲了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故事。大智若愚的刘姥姥,去了一趟荣国府,不仅解决了全家的生计问题,还不经意间成全了一桩好姻缘。
话说,刘姥姥进荣国府是为了给姑爷一家要点好处。姑爷一家生活光景不太好,冬天来了,都没有钱准备冬事。冬事的大意就是准备冬衣、冬被、炭火,储粮、储菜以及过节前的事务操办等等大小事情。
一家人一筹莫展之时,突然想起了金陵王家这么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这样说是因为他们并不是真正的亲戚,而是因为同宗——姑爷王狗儿祖上认的亲。
具体说是王狗儿的爷爷认了王熙凤的爷爷为叔叔。这样说有点绕,我们一点一点捋清他们的关系。
凤姐爷爷——凤姐父亲——凤姐——巧姐。
狗儿爷爷——王成(狗儿父亲)——狗儿——板儿。
狗儿爷爷是称凤姐爷爷为叔叔的,所以狗儿爷爷和凤姐父亲是同一辈分的。
以此类推,狗儿父亲王成和王熙凤就是同辈的。刘姥姥是狗儿的丈母娘,所以刘姥姥和王熙凤也是一辈上的。
王狗儿是和王熙凤的女儿巧姐同辈,这样说狗儿才是王熙凤的侄子,板儿是王熙凤的侄孙才对。
刘姥姥去荣国府不是带着自己的外孙子板儿嘛,可是刘姥姥和王熙凤谈话的时候,说板儿是凤姐的侄儿。
读到这里,心里疑问渐起,这不是差了辈儿了吗?
心想作者肯定不能写错,只能是我算错了。晚上睡不着,掰着手指头算,怎么算板儿都应该是凤姐的侄孙儿,叫侄子是错误的。
爬起来打开手机百度,发现早就有人写文讨论过这个问题,看来我的想法是对的,遂不再怀疑。
可是这样的错误是为什么呢?继续想,继续失眠。
显然作者曹雪芹不能故意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他将错就错,让故事中的人物说话,是为了行文的发展。
那么这只有两种可能了,一是刘姥姥故意这样说的,二是刘姥姥也没细想,随口这么一说。
刘姥姥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画面:刘姥姥指着板儿跟王熙凤说,这是你的孙子,可是王熙凤那么年轻,这样说怎么看都感觉突兀,没有说成“侄儿”那么协调自然。
再说他们又不是实在的亲戚,也用不着说那么清楚。侄子、侄孙都是无所谓的,一个称呼而已。再说刘姥姥来之前,王熙凤并不知道有这么一门亲,一下子也算不清他们之间的辈分也是正常的。
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住,不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
曹雪芹这样安排显然是有意为之。因为在故事的进行中,突然贾蓉出现在了镜头之内,这个贾蓉才是凤姐真正的侄子。
凤姐笑到:“你只管坐着,这是我侄儿。
也可能刘姥姥听凤姐如是说,也随口说板儿是她的侄儿,话赶话儿巧了。
贾蓉是宁国府贾珍的儿子,贾珍和贾琏是堂兄弟,那么贾蓉是贾琏的侄子无疑了。当然他也是作为贾琏妻子王熙凤的侄儿了。
两个侄儿的同时出现是作者有意安排的,起到的是对比的作用。一穷一富,一好一坏,不管是视觉冲突还是心里冲突都是强烈的,也为后文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刘姥姥给凤姐领来的“侄子”板儿,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农村孩子,唯唯诺诺不敢说话,也不懂礼节,不怎么讨人喜欢。
而贾蓉是富家公子,身段夭娇,美服华冠,特别受凤姐青睐。
但是凤姐不知道多年以后,这两个侄子一个是让自己女儿身陷囹圄的帮凶,一个是救自己女儿并护女儿一世周全的恩人。
这样的故事太虐心,也太无常。但这也是故事的魅力所在,也是《红楼梦》耐看的根源。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和府内各色人物周旋之时,巧姐正在房内午睡。那时候她是千金大小姐,富贵在身,板儿却瞪着迷离的小眼神跟在刘姥姥的身后。
然而一段姻缘的种子在此时悄悄萌芽了,两个不相干的人正渐渐地往一起靠拢。
表面上看,巧姐嫁给板儿是下嫁了,但跟大观园里其她众女子相比,她还是圆满的。
如果没有刘姥姥当年的一句错话,或许就没有巧姐和板儿的好姻缘。因为严格论辈,巧姐是长板儿一辈的,不在一个辈上,即使不是真正的亲戚,想谈婚论嫁也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