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打Call庐山,是对诗文化的仰视

打Call庐山,是对诗文化的仰视

作者: 常青子木 | 来源:发表于2019-04-06 19:56 被阅读0次

    今天外出旅行,我们总喜欢用镜头记录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而在古代,喜好游历大好河山的文人墨客们就没这么幸运了,唯一能抒怀打Call的方式就是作诗。

    喜好作诗的文人墨客似乎更偏爱庐山。据史记载,自西汉以来,先后有三千五百多位文人墨客、僧人茶士及历代文臣武将到访过庐山,留下了一万余首诗词。因此说庐山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历史文化名山。

    打Call庐山,是对诗文化的仰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这首《题西林壁》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足以让人对庐山浮想联翩并心生向往的佳作之一。

    打Call庐山,是对诗文化的仰视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更是现在连幼童们都能随口吟咏的名篇。也正是这首从小学时代就印入我脑壳的唐诗,使我对“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心心念念许久。

    打Call庐山,是对诗文化的仰视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云天。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论起庐山瀑布诗篇,张九龄这首《湖口望庐山瀑布水》也是不能缺席的,只是他与李白站立的地理方位不同,看瀑布的视角不同罢了。

    打Call庐山,是对诗文化的仰视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在三月的武汉看多了热热闹闹的梅花、樱花、桃花、梨花,突然遇见庐山随处可见的光秃秃的枝丫,好生疑虑花儿都去哪儿了?到了庐山花径,白居易草堂,看到刻在石头上的白居易诗《大林寺桃花》,才确信这里的花儿是开得迟的。

    打Call庐山,是对诗文化的仰视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

    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对庐山的仰慕之情不止是文人墨客的专利,就连乞丐出生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据说一生没读过几天书,才疏学浅的他到庐山后也忍不住赋《庐山诗》一首。

    打Call庐山,是对诗文化的仰视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肤挥汗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1959年祖国各地正轰轰烈烈地推进大生产运动(即“大跃进”),毛主席同年六月在庐山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当他登临庐山之巅时,有感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当即赋诗《七律.登庐山》,气宇轩昂,大气磅礴。后来又亲笔手书之。

    打Call庐山,是对诗文化的仰视

    今天登庐山,如果撇开庐山的诗文化而单单看风景,正如途中遇到的一些个路人甲路人乙所说“一生来一次管够”!

    毕竟当今祖国的大好河山有太多可圈可点可追寻之处,而且旅游业一旦成为一个地方的经济支柱时,总会有些人为赚钱而布下一个个圈套或说是陷阱,让游客在防不胜防中心凉。

    诚然,生活中总会有这样那样不尽人意处,凡事往好里想。我宁愿相信我的庐山之旅是在文化朝圣路上对诗文化的仰视。

    打Call庐山,是对诗文化的仰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打Call庐山,是对诗文化的仰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ckd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