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浏览,有时是不是觉得看评论比原文还过瘾?
前几天,我在头条发布了一个小短文,记录早晨听到的一段对话,没想到非常受关注,阅读量达到22万。
当我看到大家在短文后的回复时,就是这种感觉,太精彩太有意思了。
这是原文:
头条原文截图今天,我将大家的几种有代表性的回复整理在这里。
第一类回复,表达了疑问和担心
@明明就在:如果孩子能够控制孩子的行为,他能够对他所做的事负起责任,就不需要监护人这三个字了。我觉得孩子的妈妈做的很好,因为她一定认清楚什么场合应该做什么事情。
@天蓝蓝:让孩子拿把食物弄到被人别人身上怎么办。而且万一孩子摔倒,受伤了,又怎么算呢?
@小花生:问题是,自助店的盘子摔不起,几元钱的盘子跟你要几百元怎么办?要摔回家去摔,去锻炼。
第二类回复,结合了自己的经历,分享经验,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果冻:我家宝宝三岁半,每次吃完饭都鼓励他们自己把碗拿到厨房去。他们很小心也很喜欢这份工作,特别有成就感,目前为止还没有打碎过一次。打算在大一点教他们洗碗[大笑][大笑]
@蒙蒙:宝宝一岁两个月开始用敞口杯喝牛奶,她想要自己端着,就让她自己来吧,跟她讲双手抱着更稳一些。摔过好几个杯子,累积了经验,慢慢就好啦。两岁半时,很喜欢帮忙端菜,收拾碗筷。跟她讲汤汁太多的妈妈来端,两个小手端,慢慢走。没有摔碎过盘子,反倒是大人,洗碗经常摔碎。[我想静静][我想静静]有次在外面吃早餐,丫头要勺子喝豆腐脑,吃着,后来不小心摔地上摔碎了,该收拾收拾,该赔赔。宝宝想自己来,就让她自己来吧。
@未来好好哒:我们会教孩子做很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洗碗洗菜,他有时候会说我怕做不好,碗打烂了怎么办,他爸爸会说先试试吧,万一打烂了你要小心别伤着自己,做多了就会了。娃现在快九岁了,已经是厨房得力干将。
第三类回复,为短文中的“妈妈”提供建议
@peter:小女孩大概几岁了?如果满了三周岁,我觉得可以给她自己拿盘子,妈妈帮忙选个小盘子,装点固态的小点心或者水果蔬菜类的。嘱咐孩子不能碰到别人,走路小心点就可以了。剩下的让孩子自己去做吧。适当的放手是对孩子的一种锻炼。妈妈也要做另一手准备,盘子摔了或者是碰到别人了弄脏了人家的衣服等。万一这样的情况发生,要提前想好解决的办法,要第一时间告诉孩子及时的处理解决问题。然后再教育孩子,下次还想要自己动手做事情,一定要小心谨慎,牢记妈妈的叮嘱。
@小怪兽:爸爸妈妈拒绝孩子的初衷是怕孩子摔了,不是怕摔了赔不起,只是先考虑的是孩子会摔了,即使是在家里爸爸妈妈也是拒绝孩子尝试的!!
@荧光粉:可以端,就放一两个叶子,能说这么多话的小孩少端点东西没事
@美美小宝:家长可以在旁边看着的呀!孩子的自我成长与锻炼,本来就是要生活中实践的好吧,难不成天天关在家里不出门了哦?
第四类回复,在评论区中一来一回热火朝天,讨论酒店的餐具是啥样的
@123456:基本上,现在自助餐厅的餐具没有陶瓷的了,都是密胺的
@随波逐流:大概我跟你的不一样,我吃的酒店自助都是瓷的
@虎皮青椒:高档的是专用的酒店瓷,普通的大多都是密胺,密胺看着也像陶瓷,但是摔不坏
(要说明的是,第二和第三类回复在所有回复中占比最大)
当你看完这些不同的回复,你现在的感觉是什么?
为什么每个人看到的文字都是一摸一样的,每个人的回复却完全不同呢?
我们成长到今天,每个人身上都带着自己的家庭环境和成长背景,独特的经历塑造了我们每一个人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价值观。
这就是认知心理学所说,每个人都有一个看世界的习惯方式,即我们常说的心智模式。
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这个世界的。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用纯客观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的,即使他自己觉得很客观。区别只在于,有的人眼镜的色彩更浓一些,有些人眼镜的色彩相对淡一些。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是,我们所戴眼镜的色彩,会影响我们对世界的感知,这种感知又会影响我的感受和情绪,接下来这种情绪,可能又会进一步加深或者减淡我们眼镜的色彩。
真实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也许没有谁能彻底搞明白,但你的生活一定会受你的眼镜的影响。
最后说一个小故事。
一个年轻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遇到一位老人。
年轻人问老人:“这里如何?”
老人反问他:“你的家乡如何?”
年轻人说:“简直糟糕透了。”
老人说:“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
又来了一个年轻人。
他问了同样的问题,老人也同样反问,
年轻人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
老人说:“这里也同样的好。”
旁观者觉得诧异,问老人,为何你前后说法不一呢?
老人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最后特别感谢各位回复我的文章的网友们,因为你们,我们一起共创了一篇新的作品。
作者简介:娜娜,心璞教育联合创始人,萨提亚模式家庭咨询师,广东电视台特约亲子讲师,擅长0-12岁亲子教育、家庭关系咨询,一个育儿育己的践行者和传播者,也是一个奔四路上找到梦想的中年少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