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去了趟书店,看了一本书《要嘛出众,要嘛出局》,尽管里面写的尽是鸡汤类的小故事以及一些话,但是不得不说还是蛮受用的。二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年轻气盛,看到这样的励志短文,难免会有几分打鸡血。而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而立之年之后,也才明白,鸡血终究是鸡血,别人经历的,永远也不会成为你的经验之谈,只有自己真真切切的踩过雷,掉过坑,才明白,原来人生不过如此,错了就要站起来,不在同一个坑掉两次,也才知道,青春不是用来安逸的,而是用来拼搏的。
到现在,我一直不敢跟别人谈及过多的自己的真实情况,因为明白,说了别人也解决不了我的问题,反而徒增笑话。现在看到刚毕业的年轻人,总会有很多的感慨:年轻真好,青春活力,而且可试错的机会那么多。感慨这些并不是说自己就老了,而是羡慕他们比我多了那么几年时间可以在错误中成长。
毕业之后,一直在房地产行业里呆着,一做就是5年多时间,这5年时间里,在不断的跑业务,加班,心情起起落落中度过。我一直遗憾的一件事就是刚毕业的那一两年没有一个良师,没有一个很好的引路人,而自己对自己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未来规划,总想着,销售能有高收入。尽管风吹日晒在外跑业务是很多人眼中的辛苦活,但是时间一旦久了,就会变成这个行业里很多人的舒适区,而我也在一步步的向着这个舒适区迈进。最可悲的就是,当我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了温水里的那只青蛙时,依旧没有勇气踏出来。
《肖申克的救赎》里说:这些墙挺有意思,一开始你抵触它,然后你习惯它,最后你不得不依赖它,这就是institutionlization(体制化)
书本中写道:人有一种习惯,就是总喜欢在舒适熟悉的环境待着,这种“舒适区”一旦建立,你就会变得无比依赖,慢慢地爱上周围的墙,恋上这舒适的小屋,从而不愿意飞出去看看,怕看到外面熙熙攘攘的世界。
舒适圈其实并没有问题,它就像家一样,可以给你温暖,但是人不可能一辈子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去成长的。在我意识到我的处境时,我终于鼓起勇气辞掉了那份看似辛苦,实则安逸的工作。辞职,换工作也经历了一段的坎坷,但是我很庆幸,我离开了原来的环境,走向另一个新的世界,所谓的“舒适圈”,并不是一成不变,它需要你去不断地扩大它,只有这样,你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去很好地生活。
忙碌并不会累,因为那是有一种期许在里面,忙里偷闲才是一种正确的生活以及工作状态;闲,才是累的根源,因为不知道做什么,等待的时间又极为漫长,所以你才会觉得累。
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忙起来,世界才是你的。
所以从现在开始,让自己尝试做一些自己不擅长并且刚开始做的时候会有不舒服的感觉的事,因为这样可以让你对自己的成长有所见证,延迟满足远比即时满足的享受时间来得久,尽管过程它是痛苦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