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父母亲的物品,发现一个保存了40多年的小账本。
账本上,事无巨细的记录了家庭的收入和开支。
爸妈的小账本在这些账目中,赫然发现一张我读大学时的费用清单,上面这样记载着:
92年上长春学费
9月14日,开学拿800元
大桥借200元
同学借170元
颜(彦)家、廷举给40元
93年上学费用:
3月1日,开学拿800元
3月26号,邮长春500元
5月1号拿去150元
1992年的学费清单母亲嫁给父亲时,新成立的家庭一贫如洗。没有房子,借住在亲戚家里;没有吃穿,母亲的嫁妆是被褥和粮食;四个孩子陆续出生后,抚养子女的开销增加,经常要靠母亲娘家的接济,向亲戚借钱也是常有的事。
账单显示,为了凑够小儿子800元的学费和几个月的生活费,借款达370元。最大的一笔200元账上记载着借自“大桥”,“大桥”是母亲娘家“杨大桥村”的简称,看来为了筹措不到千元的学费,母亲又求助了远在60里外的娘家人。
从这里可以折射出母亲和父亲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视。他们宁可节衣缩食,宁可东求西借,也要让我们接受教育。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生活条件下,父亲和母亲对于知识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于子女人生的规划,是一般的农民难以做到的。
正是因为要改变家庭处境和孩子们的命运,母亲和父亲结合后就勤俭持家,养成了记账的习惯。每一笔家庭收入和支出,每一次人情往来,父母都用心记录,便于更好的精打细算,开源节流。
通过这张账单,不难发现:当时上大学学费和生活费并不是很高,但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供孩子读书的费用不啻于天文数字,需要借几家才能凑够。
一张老账单,让人泪目,也让人沉思。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现在,奢侈浪费、任意挥霍,如何对得起这笔老账,如何对得起生养我们的父母,如何对得起曾经的寒门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