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文学简史》第十一课

《中国文学简史》第十一课

作者: 铅笔芯 | 来源:发表于2024-01-02 06:55 被阅读0次

    课前的话:

    对论语的熟悉程度,肯定大家都很了解了,那么对仁的理解的话,也许我们从来没有从什么是仁的角度去理解过,或者说当我们已经脱离了考试,不再是初中,高中的学生的时候,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就像现在我们成家立业,或者是有了社会经验,或者说有一些阅历之后,我们再去读论语,我们是怎样来看待论语的呢?

    我之前在重新读论语的时候,我感觉好像跟从高中所读的那些筛选出来的论语不一样,我所感觉的论语可能是一个更像是一种类似于行为准则或者说是一种理想化的道德的仁,我们都知道孔子的学说历来是被封建,帝王所用来教育愚民的一种政策,一种笼络知识分子的手段,那我们就想一个问题,为什么百家争鸣的战国春秋战国时期,那么多思想,唯独人或者说唯独冯子的思想能够就是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我们可以说是所利用吧。但是在利用的同时,那是否就已经有一种某种要求在里面?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是通过法家的这种霸道,让统一了全国,对吧?所有的这个开创者基本上都是这种法术或者说刑罚这些比较重要,但是治国之道的话好像还是以德为准。以这个仁为准,包括现在我们很多的和谐,你说有没有仁的一些思想在里面?这是肯定有的,对吧?

    我们吸收了传统文化的一些优秀优良的东西,那它变成了中国,或者说我们身上的DNA这样的东西流传在我们身上,代代相传。所以有时候我在读论语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们当下应该如何来学习论语,或者说怎样去领悟它的精神?我觉得我我相信每一个时代去领悟这本书的话,它都有不同的看法,包括我们,也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所以,如果大家感兴趣,有时间确实可以好好的,系统的去读一读。

    接上课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

    孔子有弟子三千人,贤人七十二,较之前的“学在官府”,的确起到了普及文化的作用。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学习上强调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多闻阙疑”、“不耻下问”的踏实态度。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启发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还主张“因材施教”。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他的弟子公西华感到迷惑,问孔子为何回答不同,孔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的特色

    《论语》为语录体散文,主要记言,虽然大都篇幅不长,但也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1. 《论语》在描写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时,往往体现孔子的音容笑貌,具有形象性。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1. 孔子的语言多用比喻,富有文采,具有生活气息和哲理意识。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的语言简洁流畅,词约义丰,富有感情色彩。所用皆常用文言词语,但温文尔雅,含蓄有致,反映出孔子庄岩和易、循循善诱的风格。所记虽多为师生间平日讨论的言论,语气、词调力求逼真,而文法谨严,绝无枝蔓,因而成为后世学习文言文的典范。

    三、墨子

    《墨子》是墨子及墨家学派言论的总汇。其中大部分是墨子讲学、由弟子记录整理而成,也有一部分是墨子后学的著作。

    • 据说,“墨家”是最神秘的一个组织

    墨子其人

    墨子,即墨翟(约公元前468年——前376年),战国初年鲁人,也有说是宋人或楚人。

    图网侵删

    个人经历:

    初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觉儒家的礼过于烦扰,厚葬耗费财物,致使百姓贫困,而守丧的时间也太长,既伤身体,又妨碍生计。于是弃儒学,自创墨家学派;代表了小生产者“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

    《墨子》思想

    “十论”:

    政治思想:尚贤、尚同、兼爱、非攻(反对攻伐,倡导普遍相爱)

    经济思想:节用、节葬、非乐(当时的王公贵族生活奢侈)

    哲学思想:非命、天志、名鬼(墨子认为天和鬼都是有意志的,都是能赏善罚恶、赐福降祸的,想借此说服王公大人改恶行善)

    其中,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

    非攻:就是反对攻人之国,认为“强凌弱、众暴寡”是一种亏人以自利的最大的不义行为。

    兼爱:墨子认为要使人不亏人以自利,就必须兼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的艺术特色

    1.十分重视论辩的逻辑性。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可见墨子在论证问题时,是先从每个人都能认识到的具体事例和浅显的道理出发,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地逐步推论,进而作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这种论证方法标志诸子散文已由语录体开始向论说文转化,并为论说文的发展奠定了逻辑推理的基础。

    2.重论证依据,提出了“三表”原则。有本之者(指古代的文献),有原之者(指百姓的见闻),有用之者(指政治实践的效验)。

    3.不重辞采和修饰,形成了质朴无华的文章风格,善用比喻和事例说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文学简史》第十一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cyu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