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关于管教孩子的剽悍晨读,对单身狗的我来说简直是一万点伤害,但我坚强,我不哭,我要擦干眼泪爬起来坚持写晨读。不给自己找任何借口将已坚持2天的“优秀”习惯打破。
前几天因为要考心理咨询师,匆匆忙忙的看书,虽然只是突击,但收获还是很多,至于成绩……咱们就略过吧。
看心理方面的书籍,首先发现很多名词都是各大公众号和畅销书的宠儿,什么内驱力、潜意识、认知、原生家庭等等都是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感悟自己发现的太迟。还有发展心理学,讲的是人的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
1、婴儿期(0-3岁):自我意识的第一次飞跃,通过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世界;
2、幼儿期(3-6、7岁):以游戏为主要方式,通过各种形象游戏;把自己作为人际和社会关注的中心,认为自己关注就是他人的关注;也是第一逆反期。
3、童年期(6、7岁-12、13岁):可进行简单抽象思维,基本摆脱自我中心化。
4、青春期(11、12岁-15、16岁):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可根据逻辑推理、归纳等解决问题,但要求与成人的社会地位平等,渴望社会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5、青年期(17、18岁-35岁):自我认同感是发展第一要务。
6、中年期(35-60岁):开始“完美人格”:为人处世日趋圆通,性别角色日趋整合
7、老年期(60岁以后)不安全感和孤独感日趋增多,社会关系减少,家庭关系的失落;适应性差:
这些内容,都能从身边找到很好的对应关系:既能和身边已为人母的朋友的各种教育方式和焦虑点很好融合,又知晓如何面对各个年龄层的人士,针对大众的特点,和他们好好交流和交往,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你的尊重与爱。
不禁设想如果自己身为人母,应该怎样去对待孩子,在他们0-3岁的婴儿期通过陪伴给他们充足的安全感,用肢体语言的触碰调动他们的感受,亲亲抱抱举高高,用行为告诉ta你爱ta;
在3-6岁的幼儿期不要抑制他们天性,尽情玩耍儿,多抽出时间陪他们做各种游戏,比如老鹰抓小鸡啊,一起想象狼外婆的故事啊,可拓宽他们的想象力;要求明确,但不采取强制性管束;还要民主,给孩子表达观点的自由。
在童年期时,通过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让自己成为你理想中孩子的模样,想让他们学阅读,自己就坐在书桌前,而不是逼迫;树立典范,告诉他们手机和游戏并不是他们的唯一。
在青春叛逆期时,感同身受,解码他们的行为,知晓究竟想表达什么意图,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和认同,以对待成人的方式来对待他们。就像他们突然想烫头染发,其实是想获得外界的一种认可,而不是武断指责他们不学好,不把学习当主业。
而青年期的我们,则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日益精进,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日趋变老的躯体,也不要焦急,告诉自己世间事都是这样的,以充足的能力和准备面对自己的衰老。
当自己老去,告诉自己不要因为浪费光阴而自哀,坦然面对衰老,让自己成为优雅的化身,来减少自己的不安全感。更要坦然接受父母慢慢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告诉自己要像他们教会自己握筷子的耐心教会他们面对出现的各种新鲜玩意。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爱,用行为告诉他们,尽管我们已经长大,但并未远去。
写在最后的碎碎念:不要用有色的眼光去看待心理咨询师,因为心理是社会活动的前提,大家都可以巧用心理学,通过改变自己的认知,来影响自己的行为,更可以巧用心理学,了解他人特点,更好沟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