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1682天。2022.01.03
再次边读边听《超越奇迹》之“评量问句”,对评量又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量尺或刻度尺上的数字不重要,重要的是探讨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变化”。所以量尺的价值不是数字的越多越好、等级越高越好,关键是数字背后的带给当事人的是什么,从数字的变化看到当事人为此做出努力、不易。
量尺的作用:一是把模糊的笼统的问题、感觉明确化和情晰化;二是创造一种积极的可以尝试行动的可能性。三是让当事人看到自己的心理韧性或弹性。即即使在困境在也有对抗困境的资源和能力。四是从愿意在量尺上标注分值那刻起,就意味着当事人在一片黑中开始思考、发现自身真正或曾经闪光的地方,哪怕只有一点点。五是详细探讨量尺上分值“变化”是核心,也是挖宝的钥匙。如帮助当事人通过分值的不同看到变化之处、进步之处,以及看到想要的结果(10分的状态)离自己并非想象的那么遥远。
量尺下的语言技巧:
A:能不能给我说说上周哪些方面是好起来了?
B:能给我说说上周有没有好一点的地方呢?
A问话背后暗含着咨询师相信来访者上周一定有好起来的方面。所以若来访者说出来的一定是变好的方面,以及自己如何做了什么让其变好的,从而可以关注到来访者的资源、优势和胜任之处,然后可就来访者说出来的细微变化进行详细探讨。
B问话背后则是来访者可能有,也可能没有,看似尊重来访者的自我感觉,但第一种更贴合SFBT的理念和态度。
又如:
A:如果你想升一个等级,需要做什么?
B:你怎么才能知道自己升了一个等级?
A问话,有的来访者常常会说“不知道,如果我知道的话,就不用来找你(咨询师)”。关注的是行动,有难度。
B问话关注的是来访者如何描述升一个等级的状态。相当于愿景想象。
若先问B,然后在问A,为实现这个状态,当下你需要做些什么?或你是如何发现你的等级比现在还有好?
“还有呢”背后的态度是深深地相信。书中写到,当咨询师问来访者第四个或第五个“还有什么其他的?即还有呢”时,才会得到最有用的回答。所以多问几次“还有呢”非常必要。读书会上骆宏老师示范了并分享了自己被问“还有呢”的感受,他说当丛玲老师问他第一、第二个“还有呢”时,是比较容易回答的,因为这之前他就有思考;而后面的就会少微难一点,所以回答的慢一点,因为要思考接下来还要做些什么是有帮助的;再后来,就会更慢一点,需要更多的时间思考,但往往这个时候的回答对自己更有帮助。所以这个时候,咨询师需要有耐心、信心,给来访者更多时间、空间让其深度思考。作为“咨询师”的丛玲老师也分享了自己发问“还有呢”的感受,她说当问第一第二时,看到骆老师很快就能回答出来,很开心;但当问到后面的时,看到骆老师有慢下来、再慢下来时,有些着急,担心骆老师没有了“还有呢”,所以就问“还有吗”,有点想要结束这段“还有呢”问话。所以如同“奇迹问句”一样,作为咨询师首先要深深地相信来访者可以、能够回答出来的,也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来访者的回答。
从以上,骆宏老师说,如果咨询师的提问,来访者若不假思索就回答了,说明咨询师的问题还在来访者的认知边界内。咨询师的问题是要突破来访者的认知边界,即通过来访者思考,思考的过程就是在扩大当事人的认知,通过思考来访者理解事情的边界扩大了。如通过对重要他人的视角、从来访者的视角看他人等,如你觉得别人是怎么发现你的这些变化的,他们看到了什么?
当来访者的分数变低了时,并不意味着来访者是失败的。而是通过分数的变化,看到来访者为此做了什么努力和其不容易地方,以及哪些方面是是值得欣赏的。还有可以探讨发生了什么让分数变低了,两个分值之间“差”了什么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