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看待秦国的风评变化?
在几年前,互联网平台上随着《大秦帝国》的热播对秦国的讨论多了起来,这个时期的看法还是正面居多,多半集中在秦国创业之难,与取得一定的成就之后,不被天下其他国家认同,而是称为虎狼之国,这种感觉太强烈了。
第二是秦国奋六世余烈的过程太神奇了,能不断做出正确的选择,不断地消耗山东六国的力量。
但到了现在的互联网上,对秦国的看法多半是负面的,是会导致底层百姓逃亡他国的古典军国主义国家。
要明白这种风评变化的原因,其实在于电视剧对秦国与秦法的美化,以及秦国的本质——一个只能耕战的国家。
我一直在思考《大秦帝国》商鞅的一句台词,有秦法在,君王不行也能运行下去,可是问题在于一个昏君胡亥就把秦国搞得二世而亡,所以这是一套以集权为主,在一个昏君的领导下维持不了多久的封建法律。
秦国能崛起是在春秋战国这个特殊时期,春秋战国是一个宗法制解体的过程,春秋是天子东迁,王室衰落为始;战国则是以三家分晋,士大夫取代诸侯为始;秦国则是集权为一身,除了官府没有其他选择,在其他国家你还可以去当许多职业(游侠,大商人等等),但是在秦国只有战士与农民,因为秦国的集权过于集中,会导致王室内部斗争激烈。
秦国的成就很高是一回事,但是你愿不愿意当一个秦国普通民众又是另外一回事,当然你成为秦国王室也要小心,因为秦国王室的内斗也是很多并且致命。
2.秦国二世而亡的原因?
除了秦国二世本人的问题,严苛的秦法也是一个原因,有些历史资料证明在秦国边境有百姓逃亡其他国家。
我以前认为秦法有一个问题,战功爵位制,而没有爵位递减制,那么秦国应该会面临爵位过多的问题,后来看了一些文章之后,才发现秦法使用严苛的法律使得低爵位者陷入失去爵位—再去通过打仗获得军功的循环,而高爵位者则以政治斗争来获取高等爵位的空缺与更替,比如商君的车裂,张仪的离开,白起的死亡,范睢,都有君主更替或者需求变化有关,这样的习惯导致一个问题,君主更替时候因为恐惧而背叛君主,总想选择弱势君主来保证自己的位置不会被顶替,比如秦始皇死亡的时候李斯的选择。
秦一统除了没有战的对象,打匈奴的话土地收益不大,耕战耕战,只有耕作没有战争,那老百姓当战士还能获得奴隶,没有战争,那破产之后只能服徭役,当纯纯力工了。
秦法还有一个问题在于,老百姓只能耕战了,那么谁去做官吏与外交方面的事情,答案是六国,六国底层士人通过辅佐君主来获得高位,但是六国都灭了,难道去匈奴与南越聘请国策提出者。
六国百姓原来有一些职业选择,现在只能选择农民(耕种)与力工(徭役)这两种职业选择,而后者还没有工资。
秦国老百姓以前还能当战士,现在只能当纯纯牛马了。
六国的士人们已经变成了秦国的士人们,他们的前途渺茫。
六国贵族更不用说,生活水平直线下降,有些还变成了逃犯。
这个除了君主想要维持下去,其他群体都不想继续下去的体制,这是秦二世而亡的必然。
而秦国高层因为权力斗争而导致对起义的不及时处理加上胡亥的能力则是秦二世而亡的偶然。
3.刘邦的牛逼之处在于哪里?
对秦国体制进行打补丁。
首先是对民的约法三章,之所以秦朝gg在于秦法严苛,使得老百姓陷入破产与犯法的轮回。
百姓需要一定程度的公共秩序,但不是那种让自己陷入破产轮回的公共秩序,那么刘邦的约法三章,简单不复杂,与严苛的秦侓相比,我只要不犯杀人,强奸与偷盗,自己就不是罪犯,就可以安心生活。
这也是王朝开创的时候,法律条文比较简单的原因,严苛的法律之下,必然是大多数人破产与犯罪,简单的法律条文之下,只有少部分人是罪犯,治理成本低。
而对于六国的底层士子来说也可以通过成为六国国相,做出名声之后,然后去中央得到官职,辅助君王。
对于秦国最严重的高层内斗,刘邦设置了外戚,勋贵,诸侯王三种势力互相角力,来维持皇帝的权力,虽然这三者都出现问题,吕姓称王,勋贵选择弱势外地藩王做皇帝,诸侯王消灭外戚,但争斗局限在高层,对百姓生活影响不大,这套设计还是发挥了他的作用。
所以说刘邦是一个强大的政治家,一句“非功不候,非刘不王”,将勋贵与诸侯王绑在一起,而皇帝势力的延伸——外戚,又会随着一代一代皇帝完成更替,并在三国时期发挥它的作用。
4.汉武帝如何评价?
集权,无论是开始的求贤令,直接越过国相履历与勋贵推荐,还是对付诸侯王的推恩令,都是对原有的三角势力的打击,让与皇帝关系最亲密的外戚,获得官位与影响力,最大的受益者就是皇帝。
作为一个集权皇帝,他对皇帝的理解就是不受任何人制约的天子,所以最后要杀母留子,还有一点在于外戚势力过于壮大,已经威胁到了皇权,为了减少外戚的影响,那么斩掉外戚与皇帝之间的纽带——皇后就是必然。
这样固然皇帝的权力会强大,但皇帝虚弱与能力不足时,又有谁会去保护皇帝呢?
汉武帝后期不光消耗了文景之治积累下来的财富,还造成了大面积的起义,汉武帝时期,法律又没有太大变动,这种大面积的破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盐铁专营,通过对生产资料(铁)与生活必需品(盐)进行垄断,产生大量利润用以维持政府开支或者满足皇帝的消费需求,而这种模式下,商人是不会研究如何提高生产力,而是想办法与官府搞好关系来获得垄断售卖权。
而生产资料与生活必需品的高价必将带来生活成本的上升与生活困难,必然会导致大面积的破产。
汉武帝这样做的好处除了打匈奴有钱了,大量破产的农民也能成为屯垦边境的主力。
5.作者对秦汉这么看?
以前觉得“高水平规范,普遍性违反,选择性处罚”这种现象很好笑,因为很滑稽。
现在觉得高水平规范的目的就是为了普遍性违反,从而选择性处罚这种权力是非常大,前二句就是为了权力的适用范围与影响力达到一个非常恐怖的程度。
秦的律法严苛就是一种自动的爵位消失机制,而汉朝的盐铁专营就是一种经济层面上的破产大法,经济上破产意味着成为奴隶,一种自由民(自耕农)身份的消失,谁希望自耕农越来越少,当然是大贵族与大地主希望了。
某种程度上人的成长是不断面对残酷真相的过程,我也希望像以前一样,觉得“高水平规范,普遍性违反,选择性处罚”很可笑,因为现在的我笑不出来了。
好久都没有写历史类文章,又是一篇朝代文,下周轻松点,聊聊轻松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