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湖南长沙仰天湖楚墓出土的《仰天湖楚简》和1957年河南信阳出土的《信阳楚简》,以及左家公山出土的毛笔都在战国时期,据专家分析:这两批楚简很可能是用与“天下第一笔”相同或相似的小楷兔毫写成的。
《仰天湖楚简》 《信阳楚简》其实,毛笔的起源可以追溯的更早。远古先民最初用削尖的竹木作为书画工具,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书写工具的发展,毛笔制作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1972年在陕西临潼发现的以仰韶文化遗存为主的姜寨遗址,出土文物中包括凹形石砚、研杵、染色物等工具和陶制水杯等一些彩绘陶器。这些彩绘陶器上所绘图案流畅清晰,装饰花纹粗细得体,这并不是竹木削成的硬笔所能做到的。因此,人们推断,这时可能已经出现了毛笔的雏形。
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于光绪二十五年发现了甲骨文,这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殷墟博物馆的甲骨文展示区域,有一件非常特别的文物:朱书玉戈。是一件白色的兵戈形玉器上,隐约可见几个淡红色的甲骨文,字是用笔蘸着朱砂写上去的,写字的笔很有可能就是毛笔。
殷墟博物馆展出的朱书玉戈尽管没有发现商代使用毛笔的实物,但是商代及更早之前的文明阶段,的确已经使用毛笔了。在殷墟发现的甲骨上,还有少数用朱砂写成但还未刻的文字。另外,玉器上和陶器残片上也有留下或墨或朱的笔迹。这说明,有一些甲骨文是用毛笔先写再用刀刻上去的。
朱砂写成但还未刻的甲骨片1 朱砂写成但还未刻的甲骨片2还有从殷墟出土的一块陶片上有墨书“祀”字,线条流畅舒展,粗细转折自然,笔锋婉转有力,很难想象是用毛笔以外的书写工具写成。
白陶片墨书的”祀“字战国时期,毛笔尚无统一的名称。东汉著名文学家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中说:“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拂”,以及“秦谓之笔,从聿从竹”的记载,这说明了先秦时期,毛笔的别称很多,“战国七雄”对毛笔的称谓都不相同。秦统一六国后,也统一了文字、度量衡等,虽没有明确记载秦统一了毛笔的名称,事实却是其他名称被淘汰,唯有“笔”这个名称世世代代流传了下来。
在这一时期,随着文明进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促使文字的应用日益频繁与广泛。先秦传统文字便沿着贵族化、平民化两极发展。贵族化字体工整,多见用于礼器铭文;平民化文字较为草率,大多见用于印玺、货币、陶器等,呈现简易、速成的趋向。贵族化的工整体文字,成为了后来篆书的起源;平民化草书体文字,时称“草篆”或“古隶”,成为后来隶书的起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