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听到一首歌,名为《探清水河》,听完第一遍之后,我便在播放器里把它设置成了单曲循环。这两天这首歌的旋律一直在我耳边回响,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要把它哼唱出来,歌曲画面也总在脑中浮现。这首让我百听不厌的歌到底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其实不应该把《探清水河》叫做歌曲,虽然目前的很多版本都加上了流行音乐中的乐器,但是它本质上还是小曲儿。在众多版本中,我还是更喜欢晓月老板的诠释。他的版本将吉他和一些民族乐器融合在一起,所以在配乐上不会让人觉得古板单调。在演唱上,我认为晓月老板完全唱出了这支小曲儿的味道,尤其是他的戏腔演唱,更是唱出了十足的京味儿。
这支北京小曲儿讲的是清末民初发生在火器营村的一个类似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这个故事的女主人公叫大莲,大莲是京西蓝靛厂火器营松老三的女儿,虽然到了婚配年龄,却依然待字闺中,就是因为松老三夫妇二人抽大烟,整日只顾自己逍遥自在,根本无心过问大莲的婚事。后来大莲遇上了佟小六,两人不就便坠入爱河。有一日两人幽会被大莲的爹娘发现,大莲的爹娘觉得大莲做出这等事实在是不知廉耻,有辱门庭,就用皮鞭子把她打的皮开肉绽。大莲也没有颜面再活下去,就跳清水河自尽了。小六听说大莲跳河自尽了,便来到清水河祭奠大莲,不久小六也投河殉情。
大莲和小六的爱情故事本身具有悲剧色彩,两人为爱殉情的悲惨结局很容易让听众产生怜悯和同情。这种爱或同情会让听众产生一种快感,当听众对大莲和小六产生怜悯的同时,也会为他们不完美的结局感到惋惜,当听众置身于他人的故事并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他人身上或是联想到自身时,就会感受到心灵上的一种满足。悲剧中的同情不是普通生活中的“同情的眼泪”,或是针对某个外在客体的道德的同情,而是一种审美的同情,是一种“由于突然洞见了命运的力量与人生的虚无而唤起的一种‘普遍感情’”。从大莲和小六的结局中,我们不得不感叹原来在封建礼教和命运面前我们是这么的渺小和无力。大莲的爹娘从不过问大莲的婚事,这似乎就预示着大莲这一生注定无法婚姻美满。可是,大莲还是做出了反抗。她不顾封建礼教的束缚偷偷和小六谈恋爱,然而被发现之后她的反抗最终还是无济于事。命运允许你反抗,但是它也会用结果告诉你,反抗没有用!不论中间怎么折腾,命运的开头和结局永远不会改变。也正是在这种不可知的力量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命运力量之强大,悲剧美感之崇高。
其实作为唱本,《探清水河》的文本本身也有可说之处。
“一更鼓儿天,姑娘她泪涟涟
最可叹二爹娘爱抽鸦片烟呐
耽误了小奴我的婚姻事啊
青春要是过去,何处你找少年
二更鼓儿发小六儿他把墙爬
惊动了上房屋,痴了心的女儿娇娃呀
急慌忙打开了门双扇
一把手拉住了心爱的小冤家
三更鼓儿喧,月亮那照中天
好一对多情的人,对坐把话言
鸳鸯哎戏水我说说心里话呀
一把手我就握住了心爱的小冤家啊
五更天大明,爹娘他知道细情
无廉耻的这个丫头哎败坏了我的门庭啊
今日里一定要将你打呀
皮鞭子沾凉水,我定打不容情”
在描写大莲和小六幽会的这一段,唱本从一更写到五更,可是在大部分流传下来的版本中都缺失了四更的内容。于是有很多人便讨论“四更去哪了”,还有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补上了四更的内容。事实上真的有四更的描写吗?有人从戏曲的完整性的角度分析,认为四更一定是存在的,不然的话这个唱本就不完整了。这个理解的确有一定说服力,但是如果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我还是觉得本来就没有四更或是四更不应该存在。三更的时候,大莲和小六见面了,那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其实有很多种可能,有可能像有些版本补充的那样“上了床”,但也有可能就是两人手牵手说了一夜情话。所以我觉得没有四更并不是因为它的内容少儿不宜,而是在这里刻意留白,给听众更多的想象空间,让听众有更多的代入感和画面感。
其实《探清水河》的风格和我经常听的歌曲风格差别很大,在这之前我总认为只有在古典音乐中才可以感受到美,但是《探清水河》却告诉了我 ,美其实一直都在,阳春白雪里有它,下里巴人里亦有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