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蒙育妈妈共读分享三

蒙育妈妈共读分享三

作者: Friz | 来源:发表于2017-03-17 13:11 被阅读0次
    蒙育妈妈共读分享三

    《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读完了,非常感慨。近来有一个印象,不知是否客观?近年读到的书,凡国内的,语言都非常冷静;但随意在诚品捡的两本台版书,一本是翻译的英国作品《好音乐的科学》和这本《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语言却如此地诙谐、幽默。举重若轻,差异遂显。因为育儿,遇到诸多困顿、纠结、抓狂,近年读了育儿书若干,从蒙特梭利系列到畅销书,每本书都可圈可点,给我不少启示和提醒,其中不少是妈妈写的,如小巫、尹建莉、曹文、盖兆泉、安妮鲜花,但这本《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却显得如此的与众不同,让我有话想说。

    蒙育妈妈共读分享三

    这本书大概是2006年作者随夫赴美访学,四年级的儿子在美一个IB课程的公立小学游学半年的经历。作者做了大量的美、台对比,其中对台湾教育现状的种种批判,是如此地熟悉,不正是当前我们常听到的对国内教育的种种的声讨?

    结合这次妈妈共读,和大家分享如下几点与教育相关的启发。

    一、 老师开学的十二样见面礼。

    Welcome to fourth grade!

    I am so glad we are going to be together this school year. This little "care package" may seem a bit odd, but each item contains a message for you to remember. Read the following messages as you look at the items in the bag. Let's have a wonderful time.

    1、牙签:挑别人的长处。

    2、橡皮筋:保持弹性,每件事都能完成。

    3、邦迪:修复受伤的情感。

    4、铅笔:记录每天的愿望。

    5、橡皮擦:每个人都会犯错,忘掉它。

    6、口香糖:坚持到底,苦尽甘来。

    7、棉花球:语言温暖,暖四周。

    8、巧克力:吃点甜的,安抚情绪。

    9、面巾纸:记得帮助别人擦干眼泪。

    10、金线:建立友谊的丝带,连结彼此。

    11、铜币:你有价值而且独特的。

    12、 救生圈:需要帮助时,找老师。

    蒙育妈妈共读分享三

    个人感悟:在中国社会,任何人都脱离不了体制的管束,从幼小始。比如,幼儿园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逢开学必做的爱国教育,雷锋日,课文中列宁的故事等等,我一直好奇西方的教育是怎么干的?价值观的灌输、引导,西方社会显然也自有一套,但似乎相较于中国,与政治进行了区隔。所以,在学校要求孩子看雷锋的故事时,我在想,大半个世纪过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什么不客观地谈谈中国传统的侠士精神、草寇文化、西方的骑士精神、绅士精神,甚至于日本的武士精神?而这些在孩子的阅读中都时有接触。雷锋的形象对当今的孩子,有那么亲近吗?可触可感吗?教育应从做人始。不成人,何以成国之栋梁?

    二、 文末,回国前作者也送给儿子九样礼。

    1、 一片叶子。提醒内省自己的生命,从何而来将往何处去,寻觅所隶属的那棵“树”,身心安顿,尽情展现生命的风采。

    2、 一个秤。秤的两端是情感和理性。情感是天生具有的,而理性需靠后天训练。遇到事情,不可只用情感情绪做主,亦需客观理性,不能只看眼前,也要思索未来,懂得如何保持平衡。

    3、 一块炭。提醒雪中送炭的意思,永远不要做在他人伤口撒盐的人。

    4、 一双筷子。人生中很多追求与努力,成功或成果,一靠实力一靠机运,双双配合方能取得。筷子理论:只要能挺得住挫败感,耐心地在每个日子里自我锻炼,总有一天,你实力会对应到对它相当的机运而开花结果。

    5、 铁钉与榔头。代表自信心与意志力。以自信心和意志力迎接成长过程的每一场挑战,不要畏缩、惊慌、逃避,遇事不可自我打击。

    6、 一把铲子。人生会不知不觉中出现伤洞,尽你所能地找出每一个洞的成因,勇敢、诚实地面对,掏出洞内积存的东西——愤怒、懦弱、恐惧、怨恨、不甘心等,反思之后,再填补上心灵里的坑洞。

    7、 四把钥匙。健康、财富管理、情感管理和生活管理。一生都不要失去运动的习惯与乐趣。懂得开源节流、投资理财、控制消费物欲。感情之事不可强求亦无需苦苦等待,更不是霸占为王。生活琐事不重要,但不可不处理。

    8、 书。书、艺术、音乐让心灵丰实。

    9、 一个盒子。提醒我们,在这世界上,有一样礼物是属于你的,你是被上天祝福过才到这世上的。不管处于何种困境中,都要鼓舞自己站起来,迈开步、向前走,去寻找上天给你的礼物。上天给人的礼物中最珍贵的是:在一无所有之中,一个人竟能突破重围,建设灿烂、温暖的人生,反过来对上天说:嘿,我把自己当作礼物,送给你。

    个人感悟:用心的母亲让人感动。反思自己,我们可以做的,能够做得有很多,很多,只是我们觉悟得太慢。孩子快八岁了,第一次给她写了一封信,为什么这么迟才想到这样的交流方式?孩子坐校车数月,才想到送校车,现在这短短的几分钟成为了母女俩宝贵的交心时刻。言传身教,身教大于言传,希望通过不断修炼自己,让自己变成更好的自己,相信孩子们也绝不会让我们失望吧!

    三、 关于美国小学IB教育的阅读网(此部分,已分享过,此为转帖)。

    这张阅读网的主体包括了如下六个方面:

    1、 开学阅读程度测试。

    学校:每年春秋两季做全校阅读程度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阅读课”分班,并记录每个学生的级数(阅读课级数区别于正常年级数)。

    2、 定制阅读方案/分级阅读。

    学校:为每个学生制定借阅书籍的程度范围的建议,学校图书馆的每本书都做了程度分级。

    3、 课堂引导。

    学校:老师在课堂上念一本故事书引导讨论。

    4、 每日阅读作业。

    学校:每月下发一张“月阅读目标单”。单子上画了二十五个白白胖胖的派,希望小朋友每月能阅读二十三天,每天二十分钟。

    家长:给“每日一派”图上颜色,标示书名、阅读时间、页数;甚至有家长画上棒棒糖、图上色、标上口味,一切以鼓舞阅读兴趣为出发点。

    5、 个别跟踪和“读后测验”。

    学校:依小朋友的阅读兴趣个别盯其阅读进度,督促小朋友一周一本地往下读;一本书读完后,由老师带到电脑室,针对其阅读的书做测试(Accelerated Reader Test,简称A.R.Test),确认小朋友是否读懂内容。

    6、 读后课堂分享。

    学校:若小朋友想分享读书心得,可填一单,写好书名及大意;每班固定有“图书馆时间”,由图书馆管家盯着小朋友看书借书,和主持“读书发表会”,让小朋友发表感想。同时训练了小朋友如何简明扼要地发表心得。

    在美国,对语文类书籍作了程度分类与管理,并且设计了题库;中国没有这样的资源。对于我们这些家长来说,应该怎么做,可以做些什么呢?我想有如下几点需要关注:

    1、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经常从“怎么读、读什么、跟谁读、何时读、何处读、读成什么”几个方面做思考和反思,尽可能在真正处理好阅读引导上少走弯路。

    2、 小朋友阅读完一本书后,一定要想办法和他/她进行讨论,作为测试的替代。一方面,了解小朋友是否读懂了,另一方面,家长和孩子们之间有共同话题,也有助于增强小朋友的阅读兴趣。这就要求家长应该和小朋友共读,才能有的放矢地讨论,才能起到有效测试的目的。

    3、 应有意识地引导反复阅读。小朋友阅读文学书籍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追求故事情节。但同一本书,反复阅读,每一遍阅读会有不同的感悟,关注点会转移,尤其对于经典书目,有助于更全面和深入地吸收书本的养料。

    4、 应鼓励笔记。这是我们的优势,美国孩子的阅读多来自学校借阅,因此孩子无法在书上进行圈点、标注,但我们的孩子读的都是自己买的书,圈点好词好句,标注感想,应该鼓励。

    5、 不遗余力地营造广泛阅读的兴趣。这一点上,我做得不好,并且尚未摸到门道。正如我们作为大人有限的人生经历而论,要有一个大视野,是需要一个较坚实而且广博的基础的,因此,引导小朋友广泛涉猎很重要。

    四、关于IB教育的几个主题。

    IB课程依年龄大致分为出街(三——十二岁),中阶(十一——十六岁)及认证阶段(十六——十九岁)三个等级。初阶课程包括六大主题:

    1、 Where we are?

    2、 How we express ourselves

    3、 Sharing the planet

    4、 Where we are in place and time

    5、 How the world works

    6、 How we organize ourselves

    书中主人公针对第一个问题,被引导着思考未来职业,你是否依序就读中学、高中、大学、深造或是进入就业市场,将来会在何处工作?被引导着朝多元开放的方向寻找自己的将来,并被教授选择职业的原则。

    针对第四个问题,主人公又被引导着回顾个人成长史,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续之陈列展览。学校通过教孩子为自己做历史回顾,反思我怎么来该往何处去,从中看出自己的与众不同,让生命的重量孕藏内心。

    个人感悟:这些问题,本身就应该是孩子与父母交流很多的问题,只是平时是否被我们忽略了,或者我们有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些问题?因为没有认真思考过,所以当孩子问起,就会或一带而过,或简单搪塞。所谓教育的“润物细无声”,恐怕就是需要我们家长有意识地和孩子一起多思考、多讨论这类问题。

    五、 关于美国小学的研讨会训练。

    老师先简单解说进行的方式,每个人必须先熟读短文,画出重点,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几句看法。老师会先收回单子过目,并稍作修改,再正式开研讨会(seminar),并规定每人都要发表意见。句子写作模式如:我觉得……。我感到疑惑……。我同意……。 我不同意……,因为……。我很惊讶……。等等。这些句式让小朋友有所依循,以免天马行空。这种方式是阅读、思考、表达的综合练习。藉由研讨会,锻炼小朋友理解在追求知识或真理辩论的过程中,你的意见不可以缺席。

    个人感悟:在小米的学校教学中,我也看到类似的影子,教室的墙面上张贴着,小朋友间相互点评的标准用语。好的方式、方法,在地域之间会流动,或者说,会不约而同。但如何持续贯彻、不断深化,才是关键。家庭、生活中多有意识地和孩子开展如此的研讨会,应不成问题,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书中除了照片,也有不少作者和儿子的画作,包括自然笔记,让人倍添亲切感。最后附上我喜欢的作者的画作作结。

    蒙育妈妈共读分享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蒙育妈妈共读分享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dje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