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有四大银行发布了存款利率下调的通知,民间热议不断,有专家说存款利率的下调,一方面将减少存款人的利息收入,但也有助于未来银行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降低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成本。事实如何,还有待时间的验证,但生活中确有一种贷款,是不要利息的。
08年我考上大学的时候,家里人都很高兴,但学费也令人惆怅,父母都是本分的农民,收入很普通,我哥哥当时也在读大学,到我这里就有些囧困,后来还是在闲聊中,父母从亲戚口中知道了助学贷款这么个事,又多番打听,才算有了些了解。
当时,学校的学费大约是一年三千六吧,加上住宿费一千,一共四千六。
2008年的四千六什么概念呢,当时官方给出的数据,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是4761元,当然了,这是发布在明面上的数据,仅供参考。可即便是今天,对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来说也不容易,上周末跟爸妈视频聊天,家里的黄桃到了采摘的时节,需要在成熟期的半个来月里采摘完,忙得很,但价格不尽人意,收购商挑着个头大的黄桃,一个约莫半斤多,饱满均匀,这样的优质黄桃,收购价才四毛钱,一万斤这样的黄桃才能卖上四千块,这还是毛利,再去除各种成本(年初一袋复合肥两百多块了),怕是要赔钱,即便如此,依旧要抢着去摘桃,因为桃的果期很短,且普通人家无法像苹果那样储藏,不尽快采摘,熟透的黄桃就要烂在枝头了,损失更大。
说这些仅仅是给在抖音上习惯了富人生活的网友普及一下真实的普通人生活,也是想说明助学贷款当时确是帮了大忙。
说回贷款的事,第一次去申请的时候不太了解,好容易打探到办理的地点,就在县教育局旁边,可巧也是我就读的高中门口一侧,六月三伏天跟我爸挤公交跑过去,里头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都很热心,给拿了一本宣传册,并介绍了办理的流程,我们这才知道个大概,当即返回,先去村里开了张证明,拿着村里证明去镇政府那里再开一份证明,之后带上身份证又去了一趟县城,这才在志愿者的热心指导下办好了手续。
我收到的录取通知书里有一张建设银行的储蓄卡,这是学校代办用来交学费的,办好的贷款就是国家开发银行直接转账到这张卡里,学校再行扣除,四年下来,贷了一万六多些,且毕业之前并没有利息,也不需要偿还,至于毕业之后第二年开始收的利息也是按照贷款时候的央行统一发布利率来算,这确实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利民政策,只要毕业之后十年之内还完就可以了。
根据网上显示的信息,国家助学贷款自1999年实施以来,截至2023年底,国家开发银行已累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3766亿元,贷款余额1909亿元,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00万人,我就是其中一个。
助学贷款主要有两种,一个是国家助学贷款,另一个是生源地助学贷款,前者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借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后者是国家开发银行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新生和在校生发放的,在学生入学前户籍所在县(市、区)办理的助学贷款,贷款资金主要用于学生缴纳在校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
两者还有一些细微的区别,比如贷款年限,生源地贷款按全日制本专科学制年限(在校生按学制剩余年限)最长加10年确定,借款期限最长不超过14年,而国家助学贷款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0年。
算上通货膨胀,十年后的这笔钱就像一场白嫖,但现实里很少有人真的拖那么久,这样的羊毛是不好意思薅的,就算不能放出为社会做贡献那样的大话,至少在我看来,能早点还上这笔钱,说不定就会尽早帮助到了另一个贫困的学生。
我2012年毕业,先是在一个私人创业的小公司里上班,工资还不够自己吃饭,时不时需要我哥接济一点,年底准备复读考研,2013年就辞职了,这样的状况,只能先让贷款放在一边,二战考研失败,彻底死了心,14年经同学介绍入职一家民营企业正式上班,攒了些工资,就赶紧把剩余的贷款全部还上了。
提前还款也是需要网上申请的,我记得,还款成功还收到了邮件提醒,仿佛卸下了心里的一块石头,我不是一个习惯透支消费的人,即便到了今天,我也不习惯用信用卡和支付宝上的花呗,何况当初,在我看来,助学贷款实在是国家给予的恩惠,不说回报吧,至少要在有能力偿还的时候赶紧还上,否则总觉是一个沉重的心理负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