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据相关资料介绍,是古代一种记时单位。一般是指夜间的那一部分时间段。一个更次,大约相当于现代格陵威支时间的2个小时。古华夏民族通常把入夜6点始至黎明五点止这一时间段共十小时才用更次来表述,并依次分为一更二更三四五更,故每更大约等于2小时。
又由于更的体现,是有守夜值勤的人用行动来表明的,很自然便通俗地会联想到打更。
怎么个打法呢?古人,享受的多是农耕文明,一般都是日出而作日没而息,自自然然,田园情调,但夜间那么长时间也得有人去提醒,就有了指派的专一或半专业守更人去提醒。怎么提醒呢?大约到夜间整更时,守更人通常2人一组,结伴而行,一个敲锣一个打梆,告知睡梦里的乡里乡亲是一更…三更或五更到了,为了不误大家预计要办什么事,从而可提前作好充分准备等,也算为民众服务的公益性行为。人们把守更人告知众人更次的行动,叫打更。
而现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理念变得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又与时俱进。一提到更,就有了新意,有了另外的一层理解法,如改变,更改,置换和更新等,就是人们赋予更字的新见解,新要素。
在写文的小范围内,执笔的同仁们常说到日更文,就是指每天要写的文章,直白说,每日更新所要写的文体(艺)类东西。
华夏文明悠远幽长,自古以来,受教育薰陶的人称作文人,人文交谈与写文,往往突出表现方式多流露于委婉简约与含蓄,显示气质与格调,文雅与修养等,以区别于文盲与莽夫的粗俗不堪。例如,前年我在J上见一文友立题目《房事》,看这用词造诣,醒目又精炼,可见其文修水准非同一般,触人心灵,妙不可言。但过于精炼与含蓄,也易让阅者产生曲解和误解。假若是心灵不洁之徒而视之,再望文又生歧义,就难免不想到偏道儿及风流倜傥的韵情绯闻上去,就引出笑谈来了。其实,那作者极正人君子,心思很正派,态度很端庄,读其文才知其立意很有担当,其文在阐述市面有关房价涨了降了的大趋势,核心在为民生忧为民生喜,自始至终充满了正义之感,施放的净正能量,字里行间闪着睿智的光华。可见只望字而生义,不妥;再枉加曲解,既彰显阅者浅薄无知,又害文害己,等同闹了一场笑话。极不值。
我今也立题,力求简约,写《更事》,无别的指向与企图,咱小三水平,无本势故弄玄虚而含曲奥,执笔不离本行,只单说更文这一方面的事儿。
因时间紧迫,写文就怕空更和断更。深更半夜,咱要虑量这个更新文章的事儿,即更事,就这么简单直白明了。
一过凌晨零点,新的一天就堂而皇之来到了(我们面前),作为写手,妳说妳思不思要写新文的事?急不急因时间短暂时间紧迫而写出写不出而产生的那种烦躁的鸟情绪?
就依我的现状为例,我上的是夜岗,从晚6时至晨6,长夜漫漫,共十二个小时需熬完才能下岗,这其间,两头各一小时,共2小时,算一个时辰(古制),但它又不在更次的五更之列,那么,在此,我们不妨就权且称它为零更吧。零更,也是时间,也含2小时。在这零更时间里,我们说啥也不能零更文呀,那样空空走过,碌碌无为,白耗时间,对一个写手来说,不写文,那就是耻辱,也绝对是失职。
为对得起自己,忠于职守,那我们说啥也不能让自己沦落到失职。失职了,太玷污初衷与亵渎良心,等同自戕毙命。对不对?
在静静的夜幕下正忙活着,脚不沾地,气不长喘,恰夜半,上峰刚又下达通知,关于明天(即白日)的工作布署:
①早6点∽上午10:30,保安维持小区全民核检秩序。
②下午3:00,保安队全员参加冬季消防灭火演习。
③下午五点,逐家到户催收物业费。
④下午六点,准时照常上夜岗。
以上4要点,均是夜岗队员加班时间。
一纸数字,异常简单,但别忘了一个特别要义,前提是我们己熬了一个今夜通宵,而明天(白日)恰恰正是我们下岗后应该休眠的时间啊?一日三餐吃饭不吃?做饭不做?做饭又耗时不耗?三餐缩减为二餐一餐行不?再快再迅速,那怕割了脖子往里边硬倒灌也得占时间哟…哪里还有多余的休眠时间?如此这般,连睡眠都赶得紧紧张张…哪还敢再言说而计较有写更文之时?
无时间,难道就啾啾唧唧不写啦?
那不就酿成了天底下最大的笑话?
何去何从,尽由自己思忖去!
是为记。
26日凌晨2点于苏州玉出昆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