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17)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17)

作者: 杏坛里的老陈醋 | 来源:发表于2018-04-11 22:26 被阅读0次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

          新课程赋予教学以新的内涵,教学必须实现价值转型,切实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引领学生学会生存和学会做人。教学变革的关键就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进而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文化模式——思维型教学文化。

    一、课程背景下“教学”的新内涵

    我们不能再束缚于教学活动的机械和被动,迷茫于教学理论的空洞和乏力,不能再度使教学成为“戴着镣铐跳舞”的表演。新课程力图从根本上重建教、学、教材、教师和学生的概念,倡导探究性、合作性、开放性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学习客观知识的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以交流、对话、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

    二、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

    新课程秉持“整体教育”观。“整体的人”的发展包括:人的存在的完整性和人的生成的完整性。

    其一、从“人的存在”的角度看,教学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寻求个体、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即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等(《纲要》)。即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培养人格统整的人。综合实践活动把自然、社会、自我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来源,归属于学生整体的课程生活。其二,从“人的生成”的角度看,教学目的在于引领学生追求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一)从“人的存在”的角度来看,教学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寻求个体、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引导学生学会生存。

    ✧以新课程的理念为基点,教学要关注人的存在本身对于自然世界对于社会生活,对于人本身的意义,正视和尊重人性,人的需要,人的生命,人的多样性的存在方式。

    (二)从“人的生成”的角度来看,教学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追求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教学不仅仅要关注知识教育,教学生学会认知,更要关注作为抽象的人如何成为现实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如何成为一个人”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三、教学改革的路径分析

    (一)教师的教学创新

    新课程的突出特征就是强调“课程统整”、“合作教学”、“行动研究”等新观念。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教学就是“即席创作”。教学中应追求“自我”与“自我”的相遇,只有师生都真诚地展示自我,才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教育场域,才能够有助于真正的“整体的人”的诞生。

    (二)学生的学习革命

    建构自身模式的“认知性实践”,建构伙伴关系的“社会性实践”,探索自身模式的“伦理性实践”,即“学习的三位一体论”。教学的重要使命是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心灵直接面对和际遇生活世界,在“司空见惯”和“理所当然”中产生有意义的问题,在探究中产生自己的观念。

    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追寻富有意义的,充满人性的教育,为创造一种充盈的生活图景。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要与一定的教育哲学理念,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相适应,坚持优先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优先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并且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也要考虑特定学生对象的特殊性和具体情况,切实保证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意义。

    (四)新型教学文化的创造

    教学对话需要营造一种“公共话语空间”和人文情境,既不是教师的强势话语,也不是学生的群堂雀燥,而是有序的、民主的、和谐的共同言说和互相倾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1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dkt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