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互联网+医疗创业有哪些机会?

互联网+医疗创业有哪些机会?

作者: 时间易逝 | 来源:发表于2016-11-22 11:49 被阅读0次
题图来自网上

医疗是与每个人切身相关的一个行业。于我,除了生活中与之发生过几次不太美妙的关系之外,目前我还是这个行业里众多创业者中的一员。从开始从事介入医疗器械软件的研发到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前前后后也有过一些经验,恰巧最近可能有个这方面的交流,尝试写写对医疗的一点理解与看法想必是有利于交流的。

医疗的中文解释是「医治,疾病治疗」,在其之上更大一点的范围是医疗卫生,对于医疗卫生维基百科是这么描述的。

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包括该国家内所有保障和提高国家人民的健康、治疗疾病和受伤的人员、组织、系统、规则和过程。

目前我国采用「以治病为主」的医疗模式,挂号排队时间长、就诊排队时间长、收费排队时间长、患者看病时间短,在医治过程中这「三长一短」可能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体会过。对大部分人来说,完成一次治疗后会感到「看病难,看病贵」。这样的现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提供医疗服务的资源是一种稀缺性资源。

市场中的资源提供方大体上可以分为:医护专业人员、医疗结构、医药机构、器械机构,医疗就围绕在这些资源提供方开展工作,提供服务。

医护专业人员是目前提供医疗服务的主体,根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和卫计委的数据来看,截止2015年末全国卫生人员总数为1069.4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00.8万人,执业(助理)医师303.9万人,注册护士324.1万人,这些人服务于全国,该是多么稀缺。

大部分医护专业人员隶属于医疗机构,依托医疗机构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一线城市的医疗机构依托城市优势进一步集中具有丰富经验的医护专业人员,在资源稀缺之上又进一步加剧优质资源的集中倾斜,「三长一短」也就很正常了。

医药机构主要服务于医疗机构和药店,目前大部分服务于医疗机构,在医药市场上目前的处方药主要出自医疗机构,大约占据医药市场的80%,器械机构也主要应用于医疗机构,辅助医治过程中对疾病的诊断。

在相当时间内这种情况会依旧存在,从「以治病为主」到提供以预防、预测、个性化、患者参与的医疗健康服务仍然需要各方的持续努力。政策上,从2009年开始推进新医改,提出建立全民健康档案,医药分开,建立全民社保体系,推进「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制度,医药两票制的提出等等,这些使得医疗有很大程度的改观。在政策的指导下,结合当前医疗过程中的各种不便,或许我们可以尝试从这方面找到创业的方向。

把医疗放一放,来简单回顾一下互联网,关于互联网更详细的信息可以看看林军老师的《沸腾十五年》和吴军老师的《浪潮之巅》《硅谷之谜》。互联网在我国从1986年高能物理所的一封电子邮件开始,到今天已整整30年了,截止2016年6月中国的网民规模达到7.1亿,手机网民达到6.56亿,普及率超过一半,互联网已经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场信息革命推动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改变了我们很多的生活方式,塑造了很多新兴行业,无论互联网新兴行业还是传统行业都开始认可互联网带来的变化,传统行业更想借助互联网完成转型。

很多概念如雨后春笋逐一浮出,对于医疗,有互联网医疗、智能医疗、智慧医疗、移动医疗等, 我不喜欢这些概念性的东西,但很多时候就是在这些概念之后的媒体与资本的推动下这个行业向着趋于美好的方向迈进。我们不妨看看这些概念,无论是前面提到的还是健康管理服务、大健康产业,其背后都需要网络,需要互联网作为支撑,这里统称为互联网医疗,毕竟物联网概念下的终端也是在互联网这张大网下,无论其是否会增加一层传感网络,随着「互联网+」的提出,需要思考「互联网+医疗」有哪些方向是值得尝试是很有必要的。

目前互联网本身是不能完成医治、疾病治疗工作的,将互联网技术以及新兴技术应用于医疗行业来缓解改善医疗现状是目前比较可取的方式,互联网更像是水、电这样基础的设施,围绕医疗资源提供方,通过数据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传递,提供服务。

在资源提供方内,专业医护人员属于稀缺资源,这种稀缺资源目前不能批量快速产生,那么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合理的分配资源与寻找替代资源可能是值得观察的两个方面,分级诊疗制度的提出与推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在这里应该存在不少创业机会。在替代资源上可能需要技术奇点的到来及突破,产生替代专业医护人员完成诊疗过程的资源,生命科学、纳米技术、基于数据的智能设备与机器人,这些与医疗器械的融合升级,可能会产生未来的替代资源,这是一个高精尖的创业方向。

目前有不少可穿戴设备的创业企业,大多是承载数据采集的终端,很少有达到临床设备标准的,多用于通过数据采集进行慢性病的监测,从而提供个人健康服务,通过用户参与,在数据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能够预防预测的健康服务。随着可穿戴设备在应用中更新换代,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和个人的智能器械设备,而这些设备也会由辅助诊断变为主动参与医治,疾病诊疗。

围绕医疗服务机构这个目前提供医疗服务的主体,有不少互联网医疗服务,我们分别从医疗机构内部,患者和专业医护人员这三部分来看看。

从八十年代中下开始实施信息化到现在,医疗机构内部信息化程度已经比较高了,在基础环境设施逐年升级中,目前也引入了一些互联网技术来缓解医治过程中的「三长」,比如自主挂号、缴费查询打印设备的使用,互联网预约挂号平台、互联网导诊平台的建立,互联网支付方式的使用等,但这些终归是治标不治本,属于资源再分配,而且在这里面目前已趋于成熟,寻找创业机会已经相当困难了。随着近年来信息的开放,倒是可以在医疗机构内部寻找一些机会,针对具体临床科室的业务朝着纵深方向提供基于SaaS的服务还是有不少的机会的,例如感控、血液、设备维保、随访等倒是可以尝试一下的。随着对民营机构的逐步放开,针对最小单元的遍布各个社区的小诊所以及专科的如牙科诊所,为他们建立一套基于互联网的服务系统应该存在机会,在满足业务的基础上在系统中引入上下游资源的供给应该是值得尝试的方向。

针对患者提供互联网服务目前主要有问诊咨询、疾病管理、提供医疗资讯,还有提供自诊断的一些中医服务,这些服务后面的根本还是依赖于专业的医护人员,而这恰恰在当下是比较稀缺的,老百姓的普遍医学健康知识又有限,在很多时候往往很难甄别这些专业性的东西,以至于不能获得期望中的结果,好的企业可以会越做越好,但糟糕的企业在有时候会导致生命的消逝。这里面目前还是存在不少的机会的,比如针对老年人与婴幼儿这两部分人群,无论从问诊咨询、还是疾病管理、或者是提供医疗资讯,都是可以值得从一个点进行尝试的,单病种、小区域、小圈子,结合智能设备也能够在采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健康管理。

针对专业医护人员提供的互联网服务目前主要在三方面,针对医护人员的信息资讯、学术交流、患者管理。针对医护人员的服务主要在于提高医护人员的价值,将医生的价值转换为行业价值。医疗服务机构信息化这么多年沉淀下来的数据针对专业医护人员有很大的价值,在这些数据中应该也能够找到创业的机会。专业医护人员对用户(患者)的管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跨越医疗的区域性限制,从而放大其自身价值,这或许也是可以尝试的一个方向。

最后再来看看作为医疗资源提供方的医药机构,医药机构主要提供药品服务,分为药品生产/批发商和药品零售商,在互联网中的主要应用是提供电子商务服务。目前处方药和医保支付的限制是开展电子商务服务中的主要障碍,相信随着政策的进一步开放会逐渐好转。将药品服务融合医疗,开展线上与线下的合作,整个多种电子商务模式(B2B、B2C、O2O)应该存在很多机会,例如在慢性病、血脂异常、脂肪肝等人群中,以药切入健康,以家庭为单位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结合智能设备的使用、药剂师与少量的专业医护人员,应该存在不少值得尝试的地方。

互联网+医疗更像是人、设备、数据这三者通过互联网相互融合,相互学习,跨越时间和空间,提供各种解决方案,从而为人们提供以预防、预测、个性化、患者参与的医疗健康服务。或许未来的某一天科技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医疗本身也就失去了像现在这样「医治,疾病治疗」的意义。


本文于2016年10月11日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时间易逝」,微信号:「doevents」。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互联网+医疗创业有哪些机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dmp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