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浅谈(01)
佛教戒觉色欲的理论和方法(色指世间一切物质),记住三部经典的三个概念
当你看到美丽异性,你会有什么办法来克制这种原始的欲望呢?假如你爱的很深,却失恋了,你该怎么忘记对法?佛陀告诉你
1.《四十二章经》里的“革囊众秽”
佛陀眼里的美女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把人拆散来看,看到的是一张人皮里边裹着心、肝、脾、肺、大肠、小肠、盲肠和膀胱等等一堆人杂碎,这就是所谓“革囊众秽”。
2.《心经》里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心经》有那句名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当然,精神世界也是“空”,所以“五蕴皆空”。与“空”对应的“色”不是女色,而是泛指一切物质。一个美女当然也是物质性的,是由很多骨骼、器官、血肉构成的,你应该从美女的形象,也就是色相,看到“空”的本质。而要看到“空”,首先就要把单数看成复数,把一个整体分解成无数的局部。当你做到这一点之后,你眼里的美女就忽然变成了一堆人肉杂碎,变成无数个在因果律的支配下做着盲目的机械运动的细胞。这个道理你已经明白了,但是,再看到美女的时候,你难免还会动心。这很正常,因为仅仅明白了道理还不够,还需要反反复复地依照这个道理来做训练。这种训练,就是佛教的修炼。
3.《大度智论》的“五种不净相”
和尚很多时间都在打坐,打坐其实是和尚很基础的一种修炼方式,外表看着很安静,其实有着他们很丰富的心理活动。有种“不净观”是禅法的基本功。
“不净观”,顾名思义,就是帮你看到人是一种极其肮脏的东西,而且从生到死,没有一刻不是肮脏的。
(02)业报和因果
(1)修行为什么要出家
排除世俗干扰,“出家”不是佛陀的原创,而是古印度的悠久传统。印度是个教派林立、大师遍地的地方,直到今天也是这样,很多宗派都奉行出家修行的原则。在佛教初期,出家并不是离开家庭,投奔寺庙,当时还没有寺庙,也没有专门的僧袍。出家就是一个人抛妻弃子,到山林深处找个没人的地方安顿下来,自己默默练功。吃饭并不是很大的问题,一来修行者吃得很少,二来热带水果在树林里总是有的。从个人修行到集体修行,从居无定所的集体修行到寺庙定居式的集体修行,这中间有着很长的演变过程。
(2)业报理论
佛陀最核心的原创思想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缘起性空”。所谓的缘起,简单讲就是因果律。佛陀认识到万事万物都在因果律的束缚当中,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今天发生的事一定是前因造成的,今天做的事一定会成为以后某件事的原因或原因之一。在佛教概念里,“因”就是“业”,“果”就是“报”,也叫“果报”、“报应”。“因果”就是“业报”,因果律的束缚力就是“业力”。当你说了一句话,做了一件事,甚至仅仅动了一个念头,都是种下了一个因,将来必定导致某个果。种下一个因,这就叫“造业”,就是说制造了一个业,将来一定会有相应的报。
做事造的业叫“身业”,说话造的业叫“口业”,想法造的业叫“意业”。从善恶的角度来看,善念、善言、善事造的业叫“善业”,恶念、恶行、恶事造的业叫“恶业”,不善不恶的业叫“无记业”。善业得善报,恶业得恶报,无记业不得果报。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这么来的。自己作的业一定会报应在自己身上,这就是“自作自受”。
佛陀“缘起性空”基础上的业报理论里,业力就是因果律的精密齿轮,把万事万物的前世今生都牢牢扣死了。要想从六道轮回当中解脱出来,就必须让齿轮的转动停止下来。
总结:在之前有一期得到专栏万维钢的《精英日课》,讲到佛学是真的,作为一名年轻的物理学家和科学家,涉猎群书讲到佛学的无我,在熊逸老师这了解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佛学典故和佛学基本的义理“缘起性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科技人文在发展,宗教也是在发展,然而从历史缘起他们都是在混沌一体出现分枝脉络,要了解佛学还是要从历史脉络来看,看佛陀的本义,不忘的初心,谦心学习,在好奇之中如果自己去浩如沿海的书籍中自己梳理太难了,有位好老师引路实为难得,我想孙悟空也需要菩提老祖师在他头上敲三下,才有后面的齐天大圣的精彩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