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到中后期,皇帝们一个比一个不靠谱,他们虽然并不滥杀无辜,但都基本上懒政不作为,有的忙烧香拜佛,有的忙数钱,有的忙干木匠活儿。国家大事就交给太监或内阁大臣处理。如果大臣们都像张居正这样能干、肯干、也实干,那国家还像点样子,但大多数都不是好好干活的人,像内阁大臣严嵩,像大太监魏忠贤,他们总揽国家大权的时候,就为非作歹,残害忠良,到处敛财,老百姓苦不堪言。
等到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思宗即位的时候,国家已经腐烂到不可救药。明思宗年号崇祯,因此大家也叫他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本想励精图治,好好干,可是外患、内忧却搞得他焦头烂额。
外患是指外敌,北方的清兵虎视眈眈,想入关;内忧是指“流寇”,就是农民起义,到处都是,杀官抢粮。哪来那么多流寇呢?原来一方面,朱元璋建国的时候,为了子孙后代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估计他小时候是穷怕了),就封他们为王,拥有土地,即便不劳动也可以锦衣玉食,这些钱都是从哪儿来的呢?当然是从老百姓身上剥削来的。三百多年过去了,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越来越多,剥削老百姓的就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腐败,贪官污吏一大堆,也都从老百姓身上敛财。再加上清兵入侵,政府要对外打仗,为了筹集军晌,又向老百姓要钱。这样一来,老百姓没得吃、没得穿,实在活不下去了,就起来造反。
一开始有个叫高迎祥的人,自称闯王,当起了起义首领。他的势力越来越大,手下还有两员大将,一个叫李自成,一个叫张献忠。明思宗派兵镇压,他们就一路打一路跑,跑到安徽境内。起义军恨透了明朝政府,他们说,安徽北边的凤阳就是老朱家的祖坟,走!抄他的老窝去。结果起义军一窝蜂地打到凤阳,刨了朱元璋的祖坟,还烧了朱元璋的皇觉寺。
明思宗一听说祖坟给刨了,气得哇哇大哭,觉得对不起祖先,发狠一定要逮到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这些人,将他们大卸八块,以报仇雪恨。后来,高迎祥真叫官兵逮到,押到北京,凌迟处死。
高迎祥死后,李自成、张献忠合不来,就兵分两路。张献忠带着一帮人往四川打,后来称了大西王。李自成带着一帮人往西安打,大家推他为新闯王。李自成夺了西安后,称大顺王。
李自成读过一些书,有些见识。他知道要想成大事,就得让百姓拥护,为此,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他们还编了许多顺口溜,到处宣传。比如“吃他娘穿他娘,吃穿不尽有闯王”,再比如“迎闯王,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等等。
你别说,这么一喊,还真管用。许多老百姓都加入到李自成的队伍中来了。人一多,仗就好打了,闯王李自成一下子就打到北京。这下明思宗慌了,忙派人去抵抗,可是文武百官跑的跑,溜的溜,他倒真成了孤家寡人。明思宗自己又不会打仗,只得叫太监们去带兵抵抗,可是太监们也不会打仗啊,有几个太监为了讨好新主人,干脆打开城门,让闯王进京。
城破了,兵散了,明思宗也绝望了,他命皇后和贵妃自杀,又剑杀两女儿,其中一个没死,断了一只胳膊。然后,他就来到皇宫后面的万岁山(也叫煤山),找了一棵歪脖子老槐树,上吊自杀了,历史上称这件事情叫“煤山自缢”。崇祯殉国了,到此,三百多年的大明王朝结束了。曹丕曾经说过:“天下无不亡之国”,看来是对的。
李自成进了京,甭提多高兴了,也学皇帝的样子,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后宫佳丽三千,养了起来。他手下的那帮人也作威作福,到处抢劫百姓,最初的口号“迎闯王,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全忘了。京城的老百姓失望透了。
李自成这帮人到底素质不高,起兵造反和管理国家是两回事儿,这么大一国家,他还真管不了。李自成也没想那么长远,他原本就没打算在北京呆下去,只想抢点钱,带着几个美女回西安去。再说北京让他们祸害成这样,老百姓也反他们,他们也呆不下去了,就离开北京回西安了。
再后来,清兵入关,李自成、张献忠打不过清兵,最终都死于非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