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华杉讲孙子兵法》

《华杉讲孙子兵法》

作者: 湘水E人 | 来源:发表于2023-03-14 21:30 被阅读0次

60.孙子是极其保守谨慎之人,先胜后战,没有胜算就不打。只要兵比敌人少,就不跟他打。这一点似乎跟我们平时宣扬的价值观不一样,我们津津乐道的都是以少胜多,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比比皆是,怎么就不能打呢?

    这在管理学上叫“沉默的证据”,真正的绝大多数,绝对的大概率事件,都沉默无言,所以你不知道。而那些小概率事件,以少击多居然打赢的,人人都替他大肆宣扬,一千年后你还知道,三千年的例子累积起来,倒显得比比皆是成了主流了

59.惊前扰后,声东击西,没有五倍优势,分不出那么多兵。我五倍多于敌人,可以三分攻城,二分出奇以取胜。分战法,“奇正”,正兵挑战,奇兵设伏。

58.孙子是非常强调兵力原则的,有绝对优势兵力才打,十倍优势才打包围战,五倍优势才进攻。毛泽东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就是这意思。

57.“非久”,是动作要少,关键时候,就来那么一下,最忌讳天天研究,频频动作,反复折腾,做多错多。

56.“成功前提思考者”,听到什么都觉得是机会,是大机会,是不能错过的机会,最后他就成了终身创业者。

55.《孙子兵法》的出发点是处处以失败为假设前提,首先假定这事会失败,其思考、分析、判断、谋划、决策,都是围绕避免失败,减少代价,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用计、等待,等待一战而定。(失败前提思考者)

54.有两样东西最能驱使人犯错,一是利益诱惑,二是焦虑。

53.孙子的思想,做任何事之前,一是先考虑风险,二是考虑代价,第三才考虑利益。

52.谋攻就是谋全,全利原则,自己不损失,敌方资产也不破坏,全取其利。要全取其利,就要“三非”:非战,非攻,非久。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攻而拔人之城,不久战而毁人之国。

51.不是胜了敌人你就赢了,关键是你自己变强了还是变弱了。孙子的思想,一贯是赢不赢先别说,关键自己先别输。胜了敌人不等于赢了,关键你自己是变得更强了,还是更弱了。别得不偿失,别草菅人命。

50.“数胜必亡”。为什么呢,每一次战胜都有代价,有消耗。百战则民疲,百胜则主骄。你又疲惫又骄傲,对方则憋足了劲要雪耻,可能下一仗就翻盘了。再说了,都百战百胜了,还在打,可见这胜的质量不高,没解决问题。

49.战斗编制,“军”,是一万二千五百人,“旅”,是五百人,“卒”,一百人,伍,是最小战斗单位,五个人。这就是说,不管到哪一级,一国、一军、一旅、一卒、一伍,都要求全,以不战而胜之为妙。

48.王夫之说韩信死得不冤,因为他不是真心地忠诚于刘邦,而是随时和刘邦讲斤两,要条件。

47.谋利害关系,趋利避害。打仗不是为了杀敌,因为杀敌要付出代价,杀敌一千,自伤八百。最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晓之以利害,让他投降,全城全人全财全货的尽归于我。

    这就是孙子的“求全”思想。

46.记者是“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

45.慎战、不战、速战

44.曹操注解说:“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

42.杀敌靠愤怒,夺敌靠奖赏。

    军队开出去,必须给士兵一个杀敌的理由,让每个人都成为“激情杀人”的亡命徒。这就要利用人的感情。有两种感情可以让人忘记生命危险,一是愤怒,怒气上来,就什么也不顾;二是贪婪,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41.激怒与利诱,让士兵变成亡命徒

40.利害相依所生,先知其害,然后知其利也。

39.“拙速”,就是准备要慢、动手要快。“拙速”,曾国藩把它体会为“不疾而速”。从战略来说,从人生道路来说,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积累,每天进步一点点,二十年你就超过所有人。功夫都在平时,都在基本面。

38.汉武帝之世,被称为“盛世”。他继承的,是文景之治,是“治世”。中国历史上的好日子,就是治世和盛世。人们都津津乐道盛世,却不知道治世才是人间天堂,盛世你可能就会家破人亡,做了盛世赞歌中的炮灰。

治世就是休养生息,税收极低。贸易关税、过路费、过桥费全部没有。文景之治,和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就是这样的治世。简单说治世就是自由和自治社会。小政府,不干预民间文化经济和生活。法无禁止皆可为。而那法禁止的东西极少,比刘邦的“约法三章”多不了几条。

37.《孙子兵法》第一篇讲实力对比,风险评估,胜算几何,第二篇就讲费用预算,资源保障,这和我们经营的道理,真是一模一样。

36.“十二诡道”: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35.兵法讲庙算,算的就是这“五事七计”,算下来就知道胜负。

34.“五事七计”,是基本面、实力面、战略面。“五事”,是道、天、地、将、法,计算比较敌我双方这五个方面,得到“七计”,七个计算比较的结果: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33.对敌人呢,就像李世民说的,观古今兵法,就一句话:“多方以误之。”想方设法引他失误。

32.胸中有全局,是你调动敌人,不是敌人调动你。

31.“本谋意识”,始终不忘自己的根本目的、基本策略。忘了本谋,这是我们每个人常犯的毛病,不仅仅是因为愤怒,任何的干扰都会令我们越来越远离本质的目的,而自己完全意识不到,追求枝节,而忘了本质。

30.《孙子兵法》说,真正的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因为善战者不打那么多仗,只打容易的仗,不打跌宕起伏的仗,没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29.不要百战百胜,要看准时机,稳准狠一战而定,解决问题。

28.运营管理才是本质:军队打仗和公司发展

27.真正最重要的工作有两项:一是准备,二是等待。

26.观其大略,记其精粹。

25.孙子的观念是先胜后战,不胜不战。没有胜算就等。

24.孙子的观念是先胜后战,不胜不战。没有胜算就等。

23.不能等待,是巨大的性格缺陷

22.赏罚要及时,做好事的利益,让他马上得到;做坏事的惩罚,让大家马上看到。如果不能及时,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21.赏罚的关键,主要是两条,一是及时,二是恰当。

20.熟练熟练,干什么事都靠练,练成熟手。

19.“主孰有道”,前面说的是“令民与上同意也”。要上下一心同欲,就要共享胜利果实,对民众政策得当,对部下舍得封赏。

18.王道不是王者之道,是如何成为王者。

16.作为领导者来说,站在后面把每个人的功劳过错看得分明,并赏罚准确,比身先士卒,要重要得多得多。

15.无论做什么事,要有牺牲精神,向死而生。虽然我们的立意是先胜而后战,但世上从来没有百分百必胜之事,没有勇,就做不成事。

14.兵家说某人“好谋无断”,老是在谋划,就是决断不了,为什么?没有勇!

13.梅尧臣说:“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附众,勇能果断,严能立威。”

12.将的人格排序:智、信、仁、勇、严也。必须五德俱备方可为将。廉明(曾国藩)

11.兵家要在道上胜出,关键是抓政策、抓宣传、抓军队的思想工作,大家都愿意跟你作战。

10.兵家的道,不是宇宙的真理,就是问人民支不支持战争,效不效忠君主,能不能为国捐躯。

9.但凡举兵伐罪,庙堂之上,要先省察双方君主恩信之厚薄,他的人会不会为他死心塌地。然后度天时之逆顺,审地形之险易。这三条都省察成熟了,然后拜将出征。兵一出境,法令就是大将的事了,所以是这个次序。

“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用五事校计彼我之优劣,探索胜负之情状。

8.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说一举一动都是“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

7.儒家中庸之道,讲究“戒慎恐惧”:戒慎不睹,恐惧不闻,随时警醒省察自己,还有自己不知道的地方,没注意的地方。

6.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

5.通过计算定胜负,胜了才打,这就叫胜算。没有胜算,那就不要兴师动众。这就是孙子的核心思想:先胜后战。

4.SWOT分析,比较敌我双方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

3.孙子的“计”,是计算实力对比,对比计算的科目有五项,叫“五事七计”。孙子的优劣势分析法:“五事七计”

五事,是道、天、地、将、法。七计,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就是比较敌我双方的政治、天时、地利、人才和法治。

2.贪巧求速,总想设个奇谋巧计就搞定了,这是人性的弱点。

1.曹操、杜牧、陈皞,这三个人的注合起来,史称《三家注》,三家注结合起来学习,收获就比较可观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华杉讲孙子兵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dvk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