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处,许嵩有首歌叫《灰色头像》,歌词如是说:“你灰色头像不会再跳动,哪怕是一句简单的问候……”。时至今日,这句歌词一语成谶,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最真实写照,尤其对于曾经的QQ霸主90后来说,很难再听到熟悉的好友上线“敲门声”。
再过不到一个月,第一批90后正式进入而立之年,伴随了他们一整个青春的QQ也在不知不觉间度过二十个年头。如今,社交江湖被细分成无数个相对垂直的领域:娱乐式社交有微博,职场沟通有钉钉,朋友圈里形成微信亲情网,主打陌生人社交的陌陌与Suol也风生水起,似乎,QQ早已被人遗忘在角落里。
坦白来说,90后是互联网大环境中颇为特殊的群体。相比半路“移民”的70后与80后以及原住民的“Z时代”,90后与互联网更像是相互成长、彼此见证的关系。其中,QQ是最鲜明且典型的例子。
无论是今天十分烧脑的“火星文”还是风靡一时的“45度仰角流泪”式空间文化,说是90后的记忆烙印,更是QQ简史里浓墨重彩的一笔。漫漫岁月,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在此期间,对于彼此双方而言,究竟是谁改变了谁呢?
必然式相遇,偶然性改变
1999 年,腾讯推出了国内第一款点对点、一对多的聊天软件QICQ,即QQ 的前身,一年以后正式更名为 QQ,随后激荡五年,大概在2005 年左右,上线QQ空间,标志着QQ进入鼎盛期。这个时间点上,对于中学时期的90后来说,基于并不成熟的网络社交背景下,与QQ“相遇”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彼时大部分90后正处在青春期,社交活跃程度虽然因人而异,但总体上分为闭锁心理与开放心理,此时,QQ的线上交流方式既抹去面对面的“尴尬”,又能直接拓宽交际范围。在某种层面上看似折中,实则出现得恰到好处。
另一方面,根据国际心理咨询师颜廷利的理论来看:“随着中学生的思维日渐成熟和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个年龄段大多数孩子的思想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明显朝着独立性和批判性的方向发展,他们渴望一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乐园。”
事实上,QQ在很大程度上充当着这样一座“乐园”,既是交流乐园,也是思想乐园。此前,在腾讯的调查报告中显示,48.2%的90后选择用QQ是因为渴望独立空间。
于是乎,个人主页成了青春日记的进阶版,说说、日志最大化地实现思想、言论自由;非主流的风格图片与抑郁系词句堆砌出一篇篇华丽空洞的青春呻吟,据统计,空间相册日上传峰值曾突破3.6亿张;对装扮秀、QQ农场、QQ宠物的热爱堪比现在的盲盒手办……
根据“QQ大户网”的相关数据显示,在早年的QQ用户中,90后所占的比例最大为39%,80后以32.9%的比例占居第二位;在QQ群中,80后的活跃群主占比为20.7%,90后的活跃群主占比达到52.3%;另外,在QQ手机小游戏用户中,常玩的游戏用户90后以33.5%的占比成为主流玩家,而80后只占20.1%。
QQ空间月活跃帐户其中32%为95后用户,51%为90后用户。而QQ空间数据显示,目前付费黄钻用户中,95后用户约占40%,使用装扮功能的用户中,60%都是95后。
不可否认,外界将“90后”、“非主流疼痛”、“QQ”三者捆绑已久,纵观这些年,究竟是QQ改变了90后还是90后改变了QQ,谁因谁果,细枝末节,相信每一位90后都各持己见。但是可以确定的一点是,那些封存在QQ空间与记忆里的小众文化确是种偶然现象。
坦白来说,是QQ在“最好的年纪”恰好撞上了90后的青春,有不少人说曾经的90后带着非主流文化一举成就了QQ,其实不然。按照同样的逻辑,如果将整条时间线往后延迟10年,那么撑起QQ天下就将会是00后,也正如现在他们撑起抖音一样。
如果是这样,QQ简史里也就不会有所谓的非主流疼痛青春了,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另外一种,属于下一个时代的画风。
“上下线”的仪式感与安全感
如今,很少有人再去纠结重视自己的QQ有了几个太阳几个月亮。今年5月27日,20岁的QQ发起一个“你玩QQ多久了?”的怀旧活动,页面被微信用户在朋友圈疯狂转载。颇为戏剧化的是,微信最后限制了分享。
2018年,全国首个QQ满级用户诞生,比腾讯官方设定时间缩短了整整三十年。有媒体按照市场行情来估价,预计该账号价值在6位数左右。根据QQ等级排行榜显示,前20名均在141级左右,按照腾讯的升级算法,满级在144级左右。
据悉,QQ账号在近几年仿佛成了社交江湖的“古董”,从市场价中来看,一个五六位数的QQ,价格都基本在一万多左右。2015年的时候,5位数的号码在1.5万到2万之间;6位数的号码在3500-4500,价格主要取决于号码等级和开通的业务等综合情况。
QQ账号买卖曾经引发出一条灰色产业链,腾讯为此一度大幅度封号。
其实,在社交网络尚处在贫瘠状态的年代,上线挂Q不仅仅是为了聊天升级,更是一种交流的仪式感。与此同时,下线时头像变灰,离线时自动回复无一不让交流充满仪式感,甚至是安全感。辗转至今,当各大社交软件不再有“上下线”这一说时,似乎就时刻捆绑在了生活里,无论面对朋友还是同事,回复与不回复,及时与不及时,反倒成了一种心理负担。
27岁的小柴是一家公司的会计,Q龄13年。今年十一小长假与朋友去三亚休假,刚到酒店就连番收到过部门经理的语音信息,每条都有 60 秒。“我真的很崩溃,回复吧,我的休假很有可能就泡汤了!不回复吧,毕竟是直系领导,以后我还怎么在部门立足!”
休假的第一天,小柴是在“云加班” 中度过的,看着忍痛定的海景房,她把工作交差后一气之下将微信昵称改成了“休假中,勿打扰”,还发了条一模一样的朋友圈。这是网上看来的“小技巧”,虽然事实证明确实有效果,经理很快回了一句:那等你回来再说吧。
但小柴总觉气氛格外尴尬,“这个举动太刻意了!要是微信可以选择在线、隐身、离开等状态,头像会变成灰色,还能设置自动回复就好了,这样比较有安全感!彼此之间也不会太尴尬!”
无独有偶,2018年1月份,一篇名为《离开QQ的90后,从无话不说到无话可说》的文章迅速发酵,网友纷纷开启怀旧模式:“初中时,看到暗恋对象的头像从灰色变成彩色,感觉自己的心情也被点亮了,听到他上线的敲门声,连心跳也跟着声音加速。”;“上线下线的敲门声,加好友的咳嗽声,来信息的嘀嘀声……每一个声音,都曾影响过我的心情!”……
今年11月,在“卢松松”上有篇文章《QQ是如何改造90后的》,开篇导语便是时隔多年再听好友上线的敲门声是何等的心情。
无论心情如何,可以肯定,这应该算是QQ对资深用户社交习惯的最大影响之一。
90后没有离开QQ
在济南某高校读研二的花花前不久在QQ上收到了初中同学的婚礼邀请,寒暄了几句才知道她是第一个回复邀请消息的,对方无奈地表示:“现在很少有人用QQ了,但同学录上留的全是QQ号。这么多年了,很多人我都没有微信号只有QQ号,搞得我组织聚会想联系个人都联系不到!”
此前,“北大新媒体”在文章《90后的QQ时代已落幕》中表示:大学时代是由QQ转向微信的重要节点,这个转变仿佛是与青春期年幼的自己做了一个告别,同时也标志着成人化社交圈的构成。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90后就此离QQ。
眼看社交网络各家开花,走过诗酒年华,迎来被KPI缠身的而立之年的90后们真的离开QQ了吗?环顾周围,答案似乎昭然若揭。然而,客观数据显示并非如此。
根据腾讯财报显示,2017年第三季度QQ的月活跃用户为8.43亿人,其中,年龄为21岁或以下用户的智能终端月活跃账户同比增长,使用时间较长,其用户有超过6成是90后。
2018年年底,国金证券发布研报,以“95后指数”作为分析指标,指出了腾讯QQ、QQ看点、QQ音乐等“95后使用指数”都很高,在同类应用中处于领先水平。除此之外,相关资料显示,2018年第三和第四季度,21岁及以下月活跃用户分别增长16%和13%。
去年3月份,QQ上线过账号注销功能,从微博话题“你会注销自己的QQ账号吗?”中众多网友的反应也可以看出,90后并没有离开QQ。2018年9月15日,腾讯官方发布“QQ宠物将停运”的消息登上微博热搜榜前五,阅读量高达47万,掀起一波“回忆杀”。
不止一个朋友说过,即使平时不用QQ,但是手机里始终保留的两个软件,一个是微信,一个是QQ。截止目前,各大应用商店里的安装量排行,微信与QQ依然位列冠亚。不难看出,不同于其他互联网产品,与其说QQ这二十年岁月是对互联网社交发展的见证与写实,倒不如说它更多的是承载初代用户的记忆与情怀。
根据南都发起的“QQ之于你,有什么作用?”的问卷调查显示:35.4%是为了联系同龄好友;29.1%是为了回忆往事;高达41.8%是为了拥有自己的“小天地”。
正如96年的小森是名销售人员,在年初确定恋情时,只将合照发了空间,“也算是向朋友们打个招呼,由于工作原因,我的微信好友比较复杂化,虽然平时很少用QQ了,但偏私人的事还是会在QQ空间里公布!”
例如知乎上有个帖子“朋友圈里有多克制,空间里就有多放肆”,如今,QQ二十弱冠,90后三十而立,种种迹象表明,90后远离的不是QQ,而是青春。
锦鲤财经,深度有趣好运气。本文为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