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课时,我发现有个小男孩坐得特别端正,读得也很认真,很卖力。仔细一看是小明。(其实,小明是化名,是我们写文章,举例子时,都爱用千年不变的小明,当然他的原名更有寓意,是聪明超越的象征。)
这让我很欣慰。你别看他叫小明,实际上他是个“老焉儿”。上课时永远低着头,回答问题从来不举手,朗读时永远不张嘴,作业从来写不上。最可气又无奈的是,老师问话永远不回答,一直茫然地看着你。
自从,我对他们班采用“赏识教育”后,我感到他多少有了点进步。至少,在课堂上,不再是一幅“苦大仇深”的样子。
我所说的“赏识教育”很简单,就是给课堂上表现好的孩子鼓掌,大多时候还奖给他们小贴画。比如,我想让孩子们大声回答问题,我就提出要求,有个小孩积极响应,回答问题时,声音响亮,我就立刻奖他一张小贴画。
今年,我带三年级,大多是八、九岁的孩子。俗话说:“八岁九岁狗都嫌”。为了让有些“小主”们能多安稳地坐一会,我还设立了“课堂明星”的评比。专门奖励那些能坚持守纪律的孩子。
读了几个单词后,我看见小明表现一直都不错,嘴巴张得大,而且能跟上大家。我赶紧停下来,表扬他。并宣布奖给他一张小贴画,让他赶快来领取。
小贴画都贴在书的封皮上,他上讲台来时,却没有带书。我以为他要把贴画拿下去自己粘,就说:“把书拿上来,我给你贴”
他站着不动,却羞赧地小声说:“没带书。”平时,我最恨上课不带书这件事。我小时候,有位老师曾对我们说过:“学生上课不带书,犹如战士上战场不带武器,还没开战呢,就投降了。”
我也常把这句话说给我的学生听。每天上课时,我都会有意无意地探查,看看谁没带课本。没带课本的同学决不姑息,表现再好也要受到我的斥责。
要说,大屏上投有电子课本,学生不应该再单独依赖课本。但我上课有个特点,从来把课本都变成一本“笔记”。让学生在课本上圈新单词,用尺子划新短语,用括号和序号标新句型,所讲的新知识点,语法点也全记在书上。
不带课本的学生,上课就是干坐着,无法写和记,回家后也无法复盘复习,一节课不说白浪费,至少也打了5折。
听到小明的回答,我像兜头浇了盆冷水,失望极了。我摊摊双手表示遗憾,没有给他小贴画,让他回到了座位上。
后半节课,我又注意了小明几次,他果然不像前半节课那样认真学习了。
事后,我有点后悔。今天,我若奖励了他,他一定会坚持,好好地上完一节课,会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开头。失去今天的这个机会,不知他何时才能再认真一回,给我一个“赏识”他的机会,给我一个开启他心灵的时刻。
看来教育更需要“特事特办”,才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经典案例。
朋友,你觉得我今天能有啥“两全齐美"的方法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