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做牧者,不做纤夫

做牧者,不做纤夫

作者: 琼光蛋_930 | 来源:发表于2021-03-27 22:56 被阅读0次
    万静老师执教的《用数对表示位置》 张组润老师执教的《钉子板上的多边形》 张冬梅老师执教的《分米和毫米》

        在这个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因“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教学评一致性”现场观摩活动相聚到青岛长江学校。今天也是收获满满的一天,收获了知识,收获了感动……对三位执教老师只有满满的佩服和崇拜,对长江学校的小学生们也是满满的感动……

        今天第一节课是万静老师带来的《用数对表示位置》(由于司机给我们送错了学校导致我没有听到开始的部分),在最后万老师带领学生回顾的时候有说到从站队导入,把人抽象成点,用点子图表示,再用行列表示,最后引出数对。在用数对表示人的位置时候,万静老师充分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思考如何表示位置,怎样更简便呢,学生也积极分享自己的做法,例如:生1用3.2表示,生2用3B2D表示,生3用3?2?表示等等。万老师肯定了大家的做法并且引导大家每个人一种表示方法是不是有些混乱,所以我们需要统一一下,由此引出数对。整个教学过程流畅且自然,学生一直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引导者,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上午第二节用一个词让我来形容那就是“震撼”,被老师超强的课堂把控能力震撼,被学生的聪明才智震撼。由于是苏教版内容,我也是第一次接触这节知识点,毫不夸张地说在听课过程中我真的没有发现规律。整堂课用了皮克向国际数学大会寄信这一情景贯穿始终,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的好胜心一定要让数学大会认可,另一方面也是在这个一次次寄信一次次被打回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不轻言放弃勇于尝试,这是一个不断地发现、修正、改进、再发现、再修正的过程(后面讲座中有提到杜威的“思维五步”:在情境中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假设——解决——验证、结论)。同时也在此过程中给学生渗透数学文化,可谓是一箭多雕。

    本节的作业单充分展现了学生的探究过程,思维发展递进过程 张老师的板书

          在张老师的逐步引导下,学生慢慢探究出了钉子板上的多边形的面积规律,S=n➗2➕a➖1(S是面积,n是边上钉子数,a是形内钉子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张老师并没有讲很多,大多都是学生说的,规律也是学生说的,甚至最后的公式也是学生总结的。

    张老师主张亲和数学,确实张老师这节课展示了亲和数学的魅力

          张老师这节《分米和毫米》是苏教版二年级的内容,授课学生也是二年级的小学生,在我们的印象里二年级正是活泼好动,想法满天飞的阶段,刚开始几分钟的课堂也确实是孩子们天真无邪的抢答问题逗笑了台下听课的老师们,但很神奇,在张老师的引领下他们改变了,变得有序、安静、认真的聆听老师还有同伴的汇报。张老师通过让学生量练习本的厚度入手,发展厘米尺已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让学生去想怎样才能量出练习本的厚度呢,让学生去想办法,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把1厘米进行分解,在学生动手过程中,张老师深入学生中去,发现他们不同的做法并予以展示。出示尺子,让学生数一数1厘米是几毫米,这地方有一个非常棒的小插曲,大部分学生都数出来10毫米,但张老师发现有一位小姑娘数了两遍都是5毫米,然后张老师用非常亲和,非常鼓励的语言让这位女生数给大家看,帮助她发现自己哪错了,但整个过程张老师都是从另一个角度夸奖她安静、细心有耐心,在她发现自己错误后又安抚她有双智慧的眼睛。既解决了这个女孩的困惑,又保护了女孩的自尊心,并且给女孩莫大的鼓励,我想这个孩子在日后的数学学习中会更有自信更有信心。在认识毫米后,张老师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感受1毫米的长度,用眼睛去感受用心去感受,让孩子脑子里形成对1毫米深刻的认知。在后面张老师让孩子们目测下数学课本的厚度,孩子们能几乎准确的说出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有6毫米、7毫米、8毫米,均在可视误差内。此时张老师并不急于让学生去认识分米,而是引导学生回顾是如何认识毫米的,通过哪些方法。如找、数、比、估、量等。之后充分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究分米,有了毫米的基础,分米的探究就水到渠成,孩子们很快速的完成了探究。这一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整堂课张老师扑下身子,融入到学生中去,去听去看学生的表达学生的收获,眼里心里满满的都是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张老师讲座相当精彩

          张老师在自我评课时提到一句话,在课堂中,不做纤夫,要做牧者,做那个挥挥鞭子,给学生指指方向的人,而做纤夫要一直牵着学生走,老师累学生也很累,学习效果反而大打折扣。张老师研究亲和数学这个课题,亲和数学不单纯指老师需要还有态度要有亲和力,而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要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想法。其实这给我提了个醒,在我日常讲课时候,设计好了学习活动,总想学生按照我的想法去探究去进行学习活动,甚至很多时候学生“偏离”我的“轨道”我还会把他们强行拉回来,这其实就是我只注重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只重视自己这堂课的设计,而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思维发展方向,就像给孩子套上一个枷锁。

          张老师在讲座中提到三点:爱提问、会思考、能研究,并针对这三点进行了展开讨论。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爱提问,我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很可能就把我的学生的发散思维扼杀在了摇篮里,因为我没有保护好他们求知还有探究的欲望,总寥寥几语打发了他们,而张老师恰恰相反,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提问,并拿出时间让他们去讨论,甚至可以更改自己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去讨论去探究,然后用学生去解决学生的困惑,这样长期下去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是素养很高的学生,因为他们爱问问题,爱动脑,并且能自己动手动脑解决困惑,并勇敢的表达自己。

    爱提问 会思考 能研究

          张老师班的戴子宸同学在上完小数这一节后提出了他的疑问,为什么万分位在小数点右边第四位,而万位却在小数点左边第五位?这个问题我曾被学生问到过,但我也只是简单的给学生说了说,并没有给学生讲透,也没有鼓励他们去讨论去探究去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学生也是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而张老师的做法跟我完全不同,她让大家讨论,然后让学生为戴子宸同学解答。有孩子说因位小数点左边是依次✖️10,小数点右边是依次➗10,个是1,除以10就是0.1是十分之一,所以是十分位;有孩子继续说因为不是以小数点为对称,是以个位为对称点,因为1很重要,1是万物之源。哇,通过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不仅将这个问题解决了,还探讨出很哲学的问题,1是万物之源。永远不要小瞧我们的孩子,我们要充分保护孩子的求知欲,以及敢于提问题的勇气,还有不要剥夺他们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对于知识不要嚼了喂给他们吃,而是要让他们自己去“啃骨头”,去品味去回味。孩子得能力也在一次次探究中得到质的飞跃。

          学无止境。学习的第一天,收获很多,启发更多。慢慢消化,慢慢吸收,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游刃有余的上一节公开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做牧者,不做纤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dzyh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