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闻:通过网络直播听课,复听了1遍,正在阅读大学、道德经等经典书籍,目前准备用一年的时间拓展阅读经典书籍,撰写阅读笔记。
二、思:
一是理顺了我一直想学习国学经典的路线,也就是老师讲到的经史子集。并且已经按照老师指出的路线开始选择书籍、逐步阅读。这是一个漫长学习吸收的过程,我做好了长期学习的准备。
二是“无为”的解读,打开了我的思想境界。无为之前一直以为是不乱作为、不作为等,太表浅了,无法给到人生真正的启发。老师解读“无为”是不改变事物的自然规律。让我茅塞顿开。
例如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养育子女,总会把他们设想为脑海中理想的状态,而忽略了他们本来的样子。我们试图“有为”,便是在和他们的天性“对着干”,这样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彼此都不舒服。
“无为”是承认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选择的自由。不论成年人有多少经验加持,都不可以越位“强迫”孩子成为不舒服的自己。所以,我们应该退到有效距离外,继续给予孩子爱和支持,让他们顺应自己的成长规律,平静地长大。
三是因缘合和。没什么事是自己独立能够做到的,都需要各种外部因素帮助。老师例举了一个桌子的例子,我们只是看到了一个桌子的成品。但桌子在成为家具之前,要有木头在自然界中的成长、砍伐、加工制造,有无数的环节需要经历。如果我们只认可它成为家具的样子,而忽略了它成材、成物的过程,就是没有完全理解它的因缘。
人也是如此。我们现在的状态,来自于父母养育、社会教育、个体努力,缺一不可。我们在成为现在模样的时候,要保持感恩的心,不要觉得自己拥有了地位就与众不同。我们拥有的一切也会消失,那也是因缘所致。
所以不论我们是得到多少,失去多少,都要认可因缘际会的事实,面对事实,才能让我们安住当下。
四是“慈”的解读。慈就是给,有限制地给,不求回报地给。步入社会之初,总会看到人们彼此利用、交换资源,或者凑成圈子,互相帮助。之前觉得这是社会必然的行事规律,现在理解,那不是慈,只是利,说到底,是“行仁义”,不会长久。
真诚的交往,必然是以慈为初心的,才会稳定而有力量。生而为人,如果处处自私只会让自己的道路越来越窄,还是要回归本质,尽自己的本分,多行慈事。
五是成功后也要无为。老师例举了一个人无为而获得了资源,比如当了大官,之后就飘了。实际上,当了大官仍要无为,任何时候不能忘本。
六是“足”的解读。要知足,多一点都不要。多了就不是自己了。欲望是无止境的,也唯有够了、知足,才能放慢脚步,过好自己的人生。
三、修:
我本身会进行正念练习,专注于当下。
去年组织了两次读书会正念共学共修,效果很显著。
目前日常练习正念观呼吸、慈悲心,还会每天日更,复盘一天的收获和感动。目前已经日更近900天。
四、行:
1、亲子教育中的“无为”,只是陪伴和付出爱,而不是试图改变孩子。如果希望孩子养成好习惯,就身教言传,把自己做好,在孩子面前展现出好的一面,引导跟随。
同时,要接受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不要刻意定义孩子任何方面,更不要贴标签。
老师提到每个人都是佛,人和人之间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我们要友好平等地面对家人。
2、在沟通中,主动给予,而不是索取。给予也要由心而发,不要为了利益故作大方。
如果付出等着回报,会让自己在等待中心理失衡。进而形成人际关系的隔膜。
3、自我成长中,我打算按照老师指引的阅读经典路线,一点点补上落下的阅读。回归经典和本心,继承祖先的经典流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