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学生讲《学习与评价》上的短文阅读。一共两篇,一篇为《读书三境界》,相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读起来晦涩难懂,做题很是费劲;另一篇是老舍先生写的《谈读书》(节选)(见图)。看完后,我问学生,你们喜欢哪一篇?为什么?学生异口同声说喜欢第二篇,因为这一篇语言表达直白、平实、幽默,是老舍先生一贯的风格。
学生回答很有道理,但我不由想:假如我们在读这篇文章时,并不知作者为谁,或将作者换一个人,比如我们,读者还会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吗?可能未必如此。之所以获得肯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者的名气。
回到办公室,我不禁说起这个话题,同事点头称是。S老师说:“最经典的就是‘我家门前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因为是鲁迅先生所写,不但评价甚好,还被赋予了极高价值,成了考试考点。这要是我们学生写的,绝对被批为‘废话+啰嗦︐”。
另一同事C老师也附和说:“对呀,就比如我们把‘清楚’可以变为‘清清楚楚’,却不会把‘清晰’变为‘清清晰晰’一样,可是我们课文里面作者这样写就不能说是错的。”
得出结论,要想自己的话或作品千古流传,要么提升写作水平,要么成为名人或者权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