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照片想起巴黎时,又想到这本书。因为两位作者的《新闻记者》《巴黎竞赛》的记者背景,作品具有翔实的史实背景,上至艾森豪威尔,戴高乐下至法国德国美国等普通士兵,还有巴黎市民,都以其亲身经历来丰富这本书。使得这本书事事有数据、人人有下落,句句也有出处。尽管这本书属报告文学,但行文既生动活泼,有引人入胜。里面的角色无论大人物还是小兵又或者市民,都面容清晰,个性坚韧。
《巴黎烧了吗》是以希特勒末日来临时的狂吼作为书名,一本书名字很重要,就像是我们在工作时为一个楼盘起名。它代表着这个楼盘的气质、内在精神和将来要生活一群人的文化背景。同样,这本书也代表很多层面寓意。是希特勒的末日疯狂,是孤注一掷摧毁美好的绝望,也是本书的悬疑核心。
《巴黎烧了吗》生动而有详细描绘了1944年8月解放巴黎的战斗过程,不拖沓,环节扣人心弦。阅读的时候心也跟着时间一分一秒的紧张。每个大人物和小人物,都鲜明生动。有的人等到了解放那天的庆祝舞会,有的倒在那天阳光照耀的战斗里。他们大都年轻,有着朝气蓬勃的脸庞和怀揣与亲人相聚的未来美好梦想。这些人物串出这段历史:关于这个全世界文化历史底蕴最丰富的美丽浪漫之都,她是如何在一场残酷至极的战争中获得完好解放。“巴黎值得二十万人的生命”,孤注一掷的解放组织也抱着至死不渝的信念战斗到最后一刻。
“给一位将军的任务常常是毁坏,不是保存。不妨设想将来有一天你有机会作为游客又站到这个阳台上来。再一次欣赏这些使我们欢乐、使我们悲伤的建筑物。你能够说,‘本来我是可以把这一切都毁灭掉的,但是我把它们保存了下来,作为献给人类的礼物。’我亲爱的将军,难道这不值得一个征服者感到光荣吗?”
也许是这段话最终打动了肖尔蒂茨,让这个一贯遵守严明纪律坚定无疑执行希特勒命令的纳粹将军,曾经消灭了鹿特丹市中心,并对塞瓦斯托波施行血腥焦土政策铁心石膓的纳粹军官,作为德军在巴黎最后的一位最高长官,他最终没有执行希特勒炸毁巴黎的命令。
我曾经到过巴黎,是旅行南法时最后经过。仅仅两天时间也只是骑车逛了一圈,没有去美术馆,也没有去博物馆,更没有去凡尔赛宫。塞纳河边的风吹来、巴黎圣母院的烛光闪烁,那一切都让我倍感新鲜和惬意。读这本书的时候,通过书中对于那些场所的描述,仿佛自己仍旧置身于那个最美丽的都市,感同身受的热爱让阅读的心也随着书中战争的节奏跌宕起伏。
历史的重要时刻总是与很多偶然和必然相关,可能只是一刹那的念头,也许是不经意的行错一步,所得到的结局却是完全出乎意料。诺曼底登录后的盟军原本无意解放巴黎,中间因为很多小人物的努力和大人物的偶尔一个时刻念头,于是这座世界最美的都市终得保留,是巴黎之幸也是人类之幸。
历史的车轮总是往前走,我们需要回头看向来时的方向,走过的那条路铺满阳光开满鲜花,他们却是由很多人的生命所筑就。于是,我们就会越发珍惜现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