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梁,是指建房吊装屋顶最高一根中梁的过程。
中梁,代表整座厝宅本身的安详。民间认为,上梁是否顺利,不仅关系到房屋的结构是否牢固,还关系到居住者今后是否兴旺发达。而且对于梁木也是有着严格的选择的,必须是圆直的上等木材,不能歪斜,这样的木材才能用做上梁等等。
曾经我们熨斗的建筑,以木材为主,房子基本都是木房子,梁是木房子结构中非常重要的承重体,处在房子正中间的位置,上面会雕花,或者写字,画上太极图等,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上梁在以前是和结婚同样重要的大事,在那个机器设备尚不发达的时代,盖一栋木房子是件很不容易的事,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上梁意味着房子快要完工了,所以值得庆祝,
上梁在我们熨斗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房顶有梁,家中有粮,房顶无梁,六畜不旺”。可见房梁在熨斗人心目中的地位多么重要,所以在熨斗建新房竣工上梁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
家父从小是学木匠的,他的木匠手艺在我们当地也是小有名气的。听父亲将在八九十年代以前,熨斗农村新房上梁还盛行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繁琐工序。上梁吉日,先“启师”,即地理先生、木匠、泥水匠等,请本行祖师爷来帮忙。将制作好的大梁抬到厅中,头左尾右置于长条凳上。厅上放一张方桌,桌上摆放木匠的“五尺”,大锉、曲尺、墨斗、角钻、板斧;泥水匠的砖刀、五尺线;地理先生的罗盘等物。再放一斗谷,插上香烛,摆上房主家的算盘、镜子、厘戥、红蛋2个,还要供上3碗斋菜、3碗荤菜、3块血碗、茶、酒等供品。桌下摆一装水木盆,水中放土砖1块、铜钱3枚、土砖上置一灯盏,将12根灯蕊分开点上,成12盏灯火,合成金木水火土五行。每盏火要烧些纸钱。地理先生、木匠、泥水匠3位师傅分别到“师桌”前,默默念咒,恭请祖师。
各匠“启师”毕就要祭梁。木匠要祭梁,取装水酒的酒壶1把、碗1个,在鞭炮声中,木匠执壶祭曰:“贤东送我一把瓶,瓶中装酒满盈盈,先敬天,敬预天上众神仙(向天浇奠);后敬地,敬予山神与土地(向地浇奠);天上地下都敬过,鲁班弟子亲口尝(尝后浇梁头)。一杯酒,祭梁头,代代子孙出王侯(浇梁中);二杯酒,祭梁中,代代子孙在朝中(浇梁尾);三杯酒,祭梁尾,代代子孙享富贵。”泥水匠也要祭柱墩石,如用木桩,则每柱皆须遍祭,祝文则大同小异,均说些吉利祝辞。酒祭毕,鞭炮再响,木匠一手执板斧,一手举雄鸡发彩祭梁。
祭毕,取古铜钱9个贴于梁木鸡血上,并撒些花米、芝麻使其粘于血梁,寓其长久发达。紧接着在大梁正中钉上包锡制八卦。八卦中心钉上用6尺红布打成的球形梁心结,并挂上“梁米袋”(此袋用红布缝就,袋中放上月历、毛笔、墨条及一个装有盐茶五谷的小荷包),同时将红纸写好的“万载兴隆”4字分左右贴于梁上。最要紧的是屋主再交给木匠一条9尺长的红布“缠梁”,亦要鸣炮发彩,木匠边用红布在梁上左侧缠绕3圈,敷在右侧缠绕3圈,口中同时喊:“贤东送我一匹绸,此绸出在苏杭州,左缠三转出宰相,右缠三转出公候。”缠毕,鞭炮长鸣,地理先生、木匠、泥水匠皆须撒“梁米”并说些吉利祝辞发彩。众人则曳起衣襟装米,并高声欢快呼应“有呀!”。
发完彩后,将预先用粗麻绳系牢的大梁抬起,人们各立于墙顶两侧,帮忙将大梁拽起,拽时务必要注意让大梁平衡上升,不可一边高,一边低。拽上后让其慢慢落入留好的缺口,谓“落狮口”,此时,泥水匠、木工同时发彩:“一对金柱竖上天,黄梁登位万万年。”最后取“上梁”的糖糕(寓意步步高)发送给前来参加的亲友。
熨斗人“上梁”仪式,实际上就是一种求吉礼仪。目的是祈求房屋永固、富贵长久、子孙满堂......
上梁有如人之加冠,它本身所担负的如同一家之长栋梁的角色。
“上梁”这种习俗在当地传统民居的建筑中,已经延续了上千年,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习俗逐渐离我们远去,这将成为一种传说......
放眼而今的农村,很多传统习俗因为时代的进步而丢弃了,多少还是让人痛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