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述:从莎翁戏剧中的人物情感出发,從他们的结局去思考,來阐述哲学中与艺术中共同的命题,《麦克白》和《哈姆雷特》中的命运,《李尔王》中的彼岸的幸福,以当代大学生的思考作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自我论断。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警惕苏维埃解体悲剧,直面西方奶头战略,审视小布尔乔亚群体的文化消费,思考什么是人类真正的进步。人类真正的进步是人类审美和感受上的进步。批判当代科技唯心论,以唯物主义者的勇气面对表象世界的里象。做勇敢的布尔什维克。
《麦克白》与《哈姆雷特》中命运的艺术命题及哲学家的唯心视野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麦克白》和《哈姆雷特》都绕不开一个话题—命运,而麦克白的命运更是被巫女的预言所左右!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区分一下预言和预测,预言天然带有宿命论的哲学意味,而预测则是为了改变。哈姆雷特预测了恶毒叔父的计划,提前做出行动,避免了像父王一样被害死。
可这两部作品中,都富有极大的宗教色彩,预言一直被视为宗教人士的拿手好戏,福祸相依的手段,更牵制着信徒,哈姆雷特中的鬼魂诉冤,更是暗含了冤魂不散的唯心论。黑格尔的绝对意志在这里被体现,哈姆雷特由是发出“生存还是毁灭”的哲学思考,如果就此毁灭,选择了自轻自贱,人就像不能思考的芦苇一样,人的可贵,就被灰尘蒙蔽,如果苟且偷生,在这宇宙中,盲信绝对意志的绝对规律,“好人有好报,坏人自会被制裁”,盲从所谓的因果论,人依然不能超脱芦苇,因为同它一样渺小,一样可欺,只有生存后的毁灭,才能够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即便雷电交加,它被轻易的外力所摧毁,人也依然伟大,在这个冷漠的世界中,哈姆雷特思考过,思索过,他珍视过爱情,尊重自己的生命,不敢轻易的放弃自己的权利,他曾同很多人一样,在自己的人生中有无限的选择,报仇or不报仇、生存or自杀、屈辱的活下去or愤怒的杀仇人………。如果我们追根溯源,就会想到俄狄浦斯王。
哈姆雷特与俄狄浦斯王的心理困境
哈姆雷特处于俄狄浦斯王相同的心理困境,区别只在于俄狄浦斯王不知道自己的来处,哈姆雷特的痛苦在于知道自己的来处。 一样要面对仇恨的人和事,他仇恨于藏在暗处的阴谋家,他仇恨于现身 在明处的野心家 情感层面上,俄狄浦斯王和自己的亲身母亲发生了性关系,哈姆雷特爱上了助纣为虐者的女儿。 面对丑恶的世界,我唯一的美好回忆都被掩盖在这丑陋的事实中。
………(未完待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