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青云胡同
位于前门东区的青云胡同,与南锣鼓巷和什刹海的胡同不同,这里的胡同道路更窄,商铺更少。早晨古柳荫下乘凉溜鸟儿的大爷们哼着小曲,坐三里河畔聊着天,四周环绕着京味儿的老胡同院落,一派浓烈的老北京人生活气息迎面扑来,与东三环里的繁华喧嚣相比,更让人羡慕几分。
而在这片胡同中,甲23-29号院和其他的老院落显得格外不同。这座院子即保留胡同本身的古砖灰瓦,又充满现代建筑的气息。
记者了解到,这座“新胡同”大院,是将青云胡同甲23号到29号以及长巷五条28号、30号7个院落打通形成。2018年5月起,前门地区实施主体天街集团牵头,以老城区整体保护为前提下,对前门东区的青云胡同进行了“恢复性修建”工作。
受天街集团委托,以西兴隆街及三里河周边空地为试点地段,朱小地工作室负责开展前门东区的整体规划研究与恢复性修建工作的组织统筹,同时邀请了老城区保护方面所有建树的规划师、建筑师与研究学者们共同参与研讨与设计实践,一起探索适合老城区传统风貌保护的方法与途经。
2019年6月26日,暑气渐浓。如今推开纹理粗糙的老木门,踏进这座院子,仿佛置身如一座“胡同文化”现代艺术馆。青砖灰瓦错落,郁郁葱葱的古树,一眼古井相伴,地面点点青苔,阳光映着还未成熟的石榴。通透的玻璃落地窗,古墙体中镶嵌着晶莹剔透的玻璃砖块,房梁变得更加光亮却不少年代的韵味,让老胡同换发了新生机。
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青云为何变化如此之大?
|胡同改造背后的匠心
此前的青云胡同一度衰败,残砖断瓦清晰可见,甚是寂寥。
从南向北看,南边的29号院落是中国戏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故居。1916年,梅先生以两千几百两银元典了北芦草园逛西青云巷8号的一所宅院,也就是现在青云胡同29号,一住就是六年。数年间,这院落见证了梅兰芳事业上的发展和转折。
再往里一进23号院是关帝高庙旧址、几间零散的房屋,两棵大香椿树也有了年头。
最后一进,则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的一座工厂,突然高耸起来的厂房似乎搅乱了老城平房区灰墙灰瓦的秩序感,红彤彤的戳在那儿,猛一看有些突兀。
拿起古今的照片一做对比,破旧的胡同换了新颜。而作为青云胡同修复工程的总工程师李冀,对于这一次的修缮,每每提起,他都表现得既骄傲又得意。
199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李冀,名下拥有北京原地建筑事务所并担任主持建筑师。他的作品一向关注材料与建筑变现力,积极探索非常规素材与传统建造模式的结合,这也体现在了青云胡同改造之中,那与老砖交叠的新型玻璃材料新砖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例子。
在他眼中,现代化建筑与古代建筑之间并没有一个清晰严格的界线。他认为建筑应当与复杂自然与城市条件的创造性相互融合,一味仿古复原并不是他的出发点。
“恢复性修建”这一理念被相关领导提出后,这与李冀工程师的理念不谋而合。“恢复性修建”是在整体保护的理念下,对已经失去传统风貌格局已经法师不可逆转的无法通过修缮的街区和建筑,依照史料研究和建筑形态样式,结合街区发展定位,传承有价值要素而适当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对城市肌理织补的恢复行为。
在保存青云胡同的历史韵味的同时也赋予了它时代的特色。整个院落的砖墙都换下坏砖继而补上玻璃砖,破损的窗户也加上了透明玻璃,连室内都装上了空调,更为人惊叹的是空调外机被隐藏在墙中,从外面看竟然一点痕迹都不露。与老房子处于不同时间节点的旧厂房也摆脱被拆除的命运,由内而外焕然一新。
|建筑大师的来访
2019年6月26日上午十点,天街集团邀请到著名古建专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王世仁先生到访前门东区青云胡同“恢复性修建”项目。
王世仁
王世仁老先生在众人的陪同下参观了各个房间,指点间,坐在轮椅上的他总是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当看到房梁都被完好的保存下来,几乎没有改变原貌只是变得更为光亮的时候,他忍不住想站起来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圆柱上的绿色年痕,同随行者放出由衷的赞叹。这一砖一瓦一梁柱,都仿佛是过去的光彩,却又能如此完美地与现代建筑材料契合。
对于记者的有关“为何这一次的修复要走时间轴保护”的提问,老先生指出“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什么感觉?我是到这里头就能感觉到。一种贯彻时间的流淌。逝者如斯,而通过这种恢复式修复,我们宝贵的历史时间得以被保护。如果不保护行不行?肯定不行。保护历史文物,保护历史灵魂。一个城市失去记忆,是没有灵魂的。所以这个道理要仔细的大概深刻的理解。
“恢复性修建,恢复的是历史的主要信息。” 对于“修旧如旧”这一观点,老先生对此回答:“修旧如旧,这个词是哪来的?梁思成。修赵州大石桥的时候提出的。
中国第一个孔状石桥,隋代的,有人主张拆掉重新建,梁思成说我们要修旧如旧,修完以后跟没修一样,那样就还原了原来旧的样子。旧到当初原来建的样子,修旧如旧。
前些年,修缮故宫的时候,一位权威人士提出修旧如故,但是这就有条件了,故到什么时候,中国古代人观念是什么?重造庙宇,再塑金生。修庙就是要修旧如新。所以你现在很难找到一个真正的老的宋代以前的结构。”
深谙建筑美学的王老先生,就这一次的青云胡同改造提出,他所感受到的美是多样的,是可喜的。他说道:“我想讲的就是第一个是沧桑之美,感觉着你一眼看去,它就是旧房子一片沧桑。老树,旧景,残墙断壁,特别是环境感受上有一种环境感受上要有一种沧桑之美。
第二个是残缺之美。这是不是很完整的残缺的,很多都是拆了再重新建造的残缺之美。再一个就是时空之美。也就是时间轴,你从清朝清朝中期一直到50年代、60年代,老百姓挤在这头不堪忍受着,有夏天热冬天冷的一个状态,甚至煤炉做饭。一直到现在,生活的改善了,这有个时空之美。
现在的青云胡同里,新与旧的结合,继续诉说着北京老城区胡同里的历史文化。在未来,前门东区将继续依托本地传统文化资源,进一步打造青云胡同里的艺术天地,让印刻在老胡同里的美,继续在时光中流淌。
(凤凰卫视 何洋 许莉 实习生方浩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