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1305445/ffcf5bf883777e1d.jpeg)
文/桂敏
有很多年,我都觉得喜乐离我很遥远,因为生活中有那么多不如意的事情,我怎么喜乐得起来呢?我的日记里写满了“焦虑”“抑郁”“感到生活没有盼望”这类非常负面消极的词。我甚至以为,我永远都不会拥有喜乐了。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发现当年之所以如此没有喜乐,除了生活处境本身以外,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我一直在关注那些让我感到无奈,又无力改变的事情。比如,我很心疼父母,他们年纪大了,还要承担很重的生活责任。我很希望把他们接到身边来生活,这样,我就能帮助他们分担压力了。而且作为他们最信任的孩子,我也能多陪伴、安慰他们,给他们压抑的老年生活增加一些快乐。但现实是,我们根本没有经济能力,为他们在城里买房子。所以这件事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我就陷入了自我怨恨的情绪里,觉得自己怎么这么无能。
第二个原因是,我非常容易陷入到固定思维里。当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会立即陷入到一种固定的思维里,不是想着自己能做什么,而是任由这种固定思维马上带入到一种无助的状态里,认为自己无能为力。
比如,如果我回到家里,看到家里又脏又乱,我马上会想:孩子都这么大了,还不知道主动整理,我的教育实在太失败了。接下来,虽然我会把家里收拾一番,心里却充满怒气,先生和孩子为此都不敢跟我说话。其实,如果此时我的思维能更有弹性一些,我可以先别忙着生气,而是心平气和地跟孩子沟通,请她一起动手整理,她通常都是很愿意的。可是那时候,我的思维模式就是很僵化。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叫认知行为疗法,讲的是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对一件事情的反应,往往来自于我们如何解读它。比如,当我看到孩子不愿意写作业,我把这件事解读为“这个孩子就是不负责任,这么大了,还总是需要妈妈提醒”,接下来,我的情绪反应就会生气和担忧,随之而来在行为上,很可能把孩子批评一顿。最后,孩子也许因为害怕,会开始写作业;也有可能大哭或者陷入到情绪中,更加无法完成作业。
但是,如果我能换一种解读方式,整个情形将变得不一样。比如,同样是我看到孩子不愿意写作业,我的解读不那么固化,而是“孩子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麻烦,所以状态不好,不愿写作业?”这时,我的情绪更多的是爱和同理,接下来我就会走过去,问问她,“妈妈看到你状态不太好,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她可能会告诉我,她现在有点累了,或者觉得这门功课有点难,不想写,又或者在学校遇到了什么事情,所以无法进入状态。这时候,我就能根据孩子的情况去帮助她。
回到喜乐的问题上,如果我能重新对眼前的处境进行解读,我就有可能获得喜乐。比如,面对无法解决的难题,我承认这就是现实,并且类似的现实随处可见,并不仅仅发生在我身上。耶稣说在世上我们有苦难,这话的意思是除非我们到了天堂,否则不可能没有伤痛和缺憾。
接着,我试着在不如意的现实中,看有什么是我可以做的,然后着手去做。这时,我就会发现,原来自己并不是完全束手无策,还是可以做一些事情,来改变现状的。我也会因此心怀感恩,并且收获喜乐。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身边的人,明明处境很艰难,可是却总是很喜乐;而也有一些人,经历了生活的击打,总是愁眉苦脸的。也许有很多原因造成了这两种不同的反应,但是我相信,其中有一点,就是他们对处境的解读一定不一样。
喜乐,也许没那么难以企及,也许只需要我们思维上的一点点转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