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 托尔斯泰(1828~1910)年,俄国现实主义作家。
小说的开始就讲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按我们一般世俗的眼光来看,安娜是够幸福的了,处在一个上层的阶级,光鲜的知识背景,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丈夫的体贴,衣食的无忧,该知足了吧,可是我们可敬可爱的作者就是拿一个年轻貌美的,性格正直的,心灵高尚的,坦率勇敢的,生机勃勃的,顽强反抗的,一个追求新生活的,具有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的安娜来开涮,好像有那么一点很不人道,好像有那么一点很不道德,好像又有那么一点很自然,好像又有那么一点很高的境界,唉唉,怪就怪他,谁叫他是一位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呢!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也说;他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就这么一面革命的镜子的帽子带在作者的头上,显然是不合适的,是不可理解的,也是不可有意识地去写革命的情绪的。
我以为,安娜追求个人的爱情自由,敢于同整个上层社会来对抗,敢于做整个社会思想伦理道德的叛逆者,是具有非同一般的勇气,是具有非同一般的智慧,其行为是可敬可爱的,也是可哭可泣的。当然了,安娜丢弃做母亲的天职,做妻子的义务,必然也会受到读者们的谴责,受到伦理道德的谴责。
有人说,安娜的身上渗透了作者的灵魂,是他把他自己心中的种种不可能实现的幽秘情愫,都放在了安娜的身体上,都放在了安娜的思想上,也都放在了安娜行为上。我不以为然,那也太低估了作者的光华灿烂的,澎湃浩荡的,壮志凌云的,发自内心的,热切向往的对安娜的悲剧的产生是有那个罪恶的虚伪的社会所造成的原因给予了强有力的铺垫和说明。这是作者高屋建瓴的能力,这是作者行云流水的水平,这也是作者冰傲异界的智慧。
我以为,小说主要是由二条线来构成,一条是由安娜与伏伦斯基之间的爱情婚姻的纠葛来展现上层社会的官场生活,另一条是由列文与安娜之间的宗法道义上的,渗入骨髓的,如鱼得水的,理念上的世俗冲突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所以我在想呀,安娜是顶着上流社会的流言蜚语的压力,顶着压抑已久的对爱的渴望的压抑,顶着痛苦折磨的尖锐社会环境的选择,最后无奈地去寻求卧轨自尽了。
所以我又在想呀,作者在小说的扉页上引用了一句《圣经》上的话,伸冤在我,我必报应以我的智商和水平,这一句话我是不能理解的。作者既做安娜的审判官,又做安娜的辩护律师,他大概是把问题和矛盾讲清楚了吧。
此时此刻,我的住处静极了,两只狗狗也睡着了,只有手机的敲击声,只有窗外的雪花的飘落声,我闭目享受着这一份宁静,只是明天还要继续去与托尔斯泰的复活会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