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经历过生活的苦难呢?
看她的提问方式就知道了。
一些人喜欢问,苏老师,我想做这个、我想做那个,但是我现在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如果有方向和有人教我的话,我一定能学好的。老师能给我一点建议吗?
我一般都是委婉地劝她不要作这个方面的想法。
为什么呢?
第一,她是一个没有经历过生活苦难的人,她不知道人这一辈子要找准自己的方向有多难,也不知道人这一辈子要做成一件事有多难,而且她根本没有实打实地去为一件事而殚精竭虑过。所以,她才会有“不够好我可以学”的想法。
第二,人的成功,学习力只是一个小因素,天赋力才是大因素。也就是说,现在你在某件事情上不能获得成果,不是因为你学得不好,也不是因为你学得太晚,而是你根本没有这件事情上的天赋,或者说,你与这件事是没有机缘的。
所谓天赋,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机缘的代名词,如果命运赋予了你某样天份,那么你肯定早早就和它结缘了。就像在军事上取得大成就的霍去病、在文学上取得大成就的王勃、在音乐上取得大成就的周杰伦。不是说没有大器晚成的可能,而是说,如果你和某件事真的有机缘,你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和它接触上了。
拿我个人来说,我为什么能在写作和思考上毫不费力呢?
因为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生出了自我意识,在还没上一年级的时候,我就会为天气伤春悲秋,甚至那时候还会为自己的过失和错误而悔恨。这种小年纪而具备的思考力,不是人人都有的,但我就是和它结缘了。当然也有外力的作用,在我开始读书之后,床头就有一个木板砌的书架,我每天睡前都会看一下。至今我还记得,书籍的内容不是现在的学生能读到的,很大一部分都是五六十年代的“伤痕文学”和国家建设文学。这些都练就了我极强的写作和思考能力。
所以,在你想要得到一样东西之前,要回忆一下:你小时候有没有与之结缘?
如果是在二十来岁才开始接触到它,那么抱歉,大概率你在这件事情上是很难有所成就的。哪怕是修行修道这种事情,一个人如果能够取得修行上的成果,一定是很小的时候就具备了极强的自我意识,如果没有这些特点,那么你在后续的修行中是很难证得成果的。
第三,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是两码事。
一个经历过生活苦难的成熟人士,在做选择的时候,一定是“我能做什么”而不是“我想做什么”。
①我想做什么,这是小孩子的想法,这是涉世未深的少年人的想法,不是成熟的人应该去想的。每一个人想做的事情都很多,包括我苏治龙,包括很多成功人士,大家的欲望都非常多。
《金刚经》说,众生皆苦,佛学认为人生是一趟苦旅,那么这种苦是从哪里来的呢?
欲求而不可得,欲望大于能力。这是造就人生之苦的根源。
人在处于低级阶段的时候,脑回路就是我想要做什么、我想要得到什么,然后她就会不断地碰壁,不断地被人生和命运打击和折磨。
等到她反应过来之后,她还要面临一番暴风骤雨般的磨难,能熬过这次磨难,然后她才能够进入下一个高级的阶段。这个人生的高级阶段,叫做我能做什么。
②我能做什么,这是一个饱经沧桑的成功人士必备的思维。因为经历过苦难,所以她能够知道成功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所以她知道自己未来会往哪里走,所以她也知道哪些少年人将会遭遇到什么。
为什么有一些伟大的人,在别人遭受倾盘大雨的时候,会选择为别人打伞呢?
因为她曾经也遭受过这样的暴雨打击,那时候自己不走运,没有人愿意拉自己一把。所以,在她走过来之后,她知道局中人有多绝望,她就自然而然地走过去给对方撑把伞了。
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大爱格局的体现,也是“我能做什么”的思维体现。
是的,“我能做什么”的最简单理解,就是:我走过什么样的路?我有什么样的经验和阅历?我能预测到谁将要遭受什么样的苦难?我能为谁撑一把伞?
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你就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了。
这个就是你的出路。
苏治龙说:人生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想做什么,而是我们能做什么。总是奔着想做的方向去,这样就全部是痛苦,总是奔着能做的方向去,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很多。头脑一变通,很多事情都会变得轻而易举。许多事情没有出路,是因为我们太过固执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