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旅行摄影旅行•中国西北
通渭书画村:世上风光千百样,阅尽最爱是故乡

通渭书画村:世上风光千百样,阅尽最爱是故乡

作者: 吴此人z | 来源:发表于2019-01-08 16:38 被阅读3次

    壹:书画村

    通渭是甘肃东南部的一个小县。我去的时候是十二月,从定西市区沿天巉公路往东南方向行驶。

    这条被称为“夺命天巉”的道路,处于湿陷性黄土带,坡长而陡,弯多而急。十七年间不断有天灾人祸,修修补补,从未消停。

    沿途往后倒过去的风景中,不时有些残碑断碣的痕迹。

    车辆在山谷中穿行,越过星罗棋布的村川湾岔,沿途不见一滴水,一条河。

    寂寥的白练盘旋在山川的上空,沟壑纵横的梯田是大地的肌肉,上面布满稀疏长短的麦茬,大青杨光秃了身子,依然精神抖擞。

    村庄里烧煤的烟囱驱赶着天空的蓝色,男人戴着毛线帽或者解放帽,女人披散着头发,干些零散的活儿。

    陇中苦瘠甲天下,通渭亦是如此,交通不便、长期干旱、贫穷。

    在探访通渭之前,曾以为她与普通山区的小县城无异,有些农耕民俗、特色饮食罢了,又或者比如“通渭人的生存史,就是一部抗旱的历史”。

    但终究是没想到,通渭人在这艰苦卓绝的环境里,将高雅的书画艺术,从田间地头,带到了我未曾想象的高度。

    我们的目的地,是通渭悦心国际书画村,它位于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城。书画村由书画长廊、悦心美术馆、温泉水世界和园林度假酒店四个子项目组成。

    其根植于通渭浓厚的耕读文化,依托13000多人的书画创作人员和经纪人,将通渭的人文书画艺术推向全国的舞台。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先是参观了悦心美术馆,一幕幕朴素真实的农村生活跃然纸上,对于陇中的生长生活环境有了一些了解。

    但我们终究还是没有看够,于是走往书画长廊,看看是否有正在创作的画师,以便看到他们真实的创作状态。

    说来也巧,一家名曰“赟华斋”的画室就敞着大门。于进门的显眼处,悬挂着画室主人的简介:

    魏建军,男,汉族,字致宇,赟华(翰)斋主人。1978年出生于甘肃通渭,2001年毕业于天水师院美术系。

    现为甘肃省美协、书协会员,甘肃省农民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定西市青年书协会员,定西市画院画师,通渭县美协副秘书长、书协理事。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农民画家画农民”中国画作品展组委会委员。

    画室八十平见方,墙体、地面、桌椅上都摆满了画作——这是创作者常有的状态。正堂前的檀木画案边,我们见到正在研磨的画室主人魏建军先生。

    魏先生见到我们,先是掏出一盒纸烟散了,自己也燃起一支夹着,好像并不在意这满屋画作的安危,轻描淡写,真实随性,如同武侠小说中的绝世高手一般潇洒。

    贰:赟华斋

    目光所及,一案、一纸、一笔、一砚、一笔洗,周遭的人与事物好像被他全然忘记了。落笔前的几秒,他进入了短暂的禅定。

    画师颔首默然,屏息凝视着平铺在这檀木画案上的空白画纸,左手夹烟抵于案边,右手持握着笔的后端勾举在空中。

    他的眉间皱出一朵化不开的云,这云的背后仿佛有千万般场景,真实见过的和幻想出来的,交织在一起;

    山川的走势、河流的方向、树木的枝桠、鸟儿的姿态、山谷中的炊烟,像是一本画册一样,在他脑海中一页页的翻过去。

    终于他在这无穷想象中抓住了一丛白梅,在那张空白上小心地落了笔。于是眉头舒展了的褶皱,汇成一股气力顺着手臂奔流下来,变作手背上的一条青筋。

    苍劲有力的梅枝不过就是一笔扫过,却妙趣横生,几欲将这画案穿破,穿破这重二维世界的禁锢。

    少顷,画师将笔晾于笔架上,换出一支细笔。

    活笔、蘸墨,稍加顿挫,又在先前的顿笔处,用指尖将笔触缓缓盛开,在那些恰到好处的细枝末节上,由浅入深,细腻勾勒;

    那老气横秋的枝桠上,突然跳跃出愈来愈密集的生命,那是一朵朵比纸还白的梅。

    画作与笔尖的交织在一起,仿佛有了等同的生命,这冷调的画面,在窗外午后的暖阳中生长、嬉戏,仿佛建立起了某种跨越时空的联结。

    画师还是认真地不动声色,说不清这一刻,是他进入了这幅画作中,还是这丛白梅原本就在这画室里怒放着。

    画师又换支笔,将淡墨作浓;只寥寥几笔,山石有了层次,梅枝有了远近;浓淡相间,不燥不焦。画师再点些藤黄化开,描出花心;白梅至此定格,兀自暗香。

    留白处,提上“老龙夜半飞下天,蜿蜒斜立瑶阶里;玉鳞万点一齐开,凝云不流月如水。”

    此刻,仿佛他将一场盛大的宴席推向了高潮。

    叁:天象图

    落款、盖印,完成画作,画室主人走到众人中间,又是掏出一盒纸烟散了,自己夹一支。

    看客们品评画作,问些创作时的状态,从艺的经历,魏先生的回复并没有什么高深的技巧,直言自己出身农村,耕读传家,耕以立命,读以立德。研习书画,最初也不过为了多一条谋生之路而已。

    赟华斋琳琅满目的画作中,教人一眼看出与众不同的,便是正堂上装裱着的几幅天象图。

    于是我问了一句,果不其然,这正是先生童年时对故乡的记忆;而在众多的画作之中,他本人最为钟爱的,也便是这黄土高原中拔出来的场景。

    直到返程一周有余,作此文时,这天象图还是栩栩如生地在我脑海中浮现,于是我在微信上继续向魏先生请教:

    魏老师,请教您几个问题,还是关于您画室正中的四副天象:

    1、这四幅画作是否有一个统一的名字?

    2、这四幅画作分别是:火烧云、乌云笼罩的月色、雨后彩虹、云层透下的光束,是否单幅有自己的名字?

    3、我注意到,2013年关于您的采访,已经有了3幅(没有彩虹),彩虹是后来加上去的吗?是您开始并没有想要创作这么四副画作,偶然凑齐的;还是原本这四幅就在您的计划之中?

    4、这四幅画作是否为孤品(或非卖品)?

    (先生回复的内容)

    1、题目:儿时的记忆——天空

    2、图一:遥想儿时的夏夜,晚饭后总在小院墙根下纳凉。我牵着奶奶的手,依偎在她的怀中,仰望满天星斗。

    偶有乌云遮月,阻挠了我数星星的思绪,就觉得很不尽兴,于是与那朵不解风情的乌云赌气。

    成年后想起奶奶的笑,想起那忽明忽暗的场景,觉得别有意趣,我就用笔墨,表现出了那缕月光下的黄土沟坎。

    图二、三、四:火烧云、彩虹、云层中的光束(太阳提水)。都是我儿时放牛时最深的记忆,每每看到天空的变幻无穷,与大地的线条交相辉映时,我不禁感叹自然的伟大。

    长大后见过许多大山大河,也在名家的画作中看见更辽阔的世界,但烙印在我脑海里的,依然是故乡的山川,那是我创作的源动力。

    于是我就想用画笔表达出来,2012年,我抓住了脑海里一时闪现的画面,陆续创作完成了这四幅作品。

    这四幅画,虽然只是糙笔点画,却表达出了我儿时最纯真的美好记忆;细又思量,人生岂不是如此,如变幻无穷的天空,有乌云蔽月,就有霞光灿烂;有天阴欲雨,便自然有雨后彩虹……

    3、由于一直想更好的表现,所以并未落款,就先把三幅装框挂于正堂,还有一幅由于裱在一起的话,过于宽,故此一直留着。

    (也许最终的成品不止这四副呢:编者按)

    4、由于此画是非卖品,所以一直自己保存着。

    读到这里,我想到我仿佛看见7年前,时值34岁的魏先生创作这副作品之时:他轻轻地提笔,在纸上勾勒。

    说来也怪,一想到故乡,甘肃省通渭县平襄镇温泉村魏家沟,平时在手中俯首听命的画笔,现在却像读懂了他的思想似的,在纸上自在地游走起来。

    他心里一面想着故乡的风,故乡的云,那弯夏夜蝉鸣中折断的麦穗,那片冬日冰盖下凄凉的冻土,一面画着画,又仿佛不是在画画,而是在向一个最好的朋友倾诉衷肠;

    或许忐忑、或许迷茫;有时狂喜、有时遗憾。他就这么一字一句地,把对故土的热爱,一笔一笔地融进了画作之中。

    与魏先生的交流虽短暂,但他留与我的形象却十分立体,魁梧的身材,厚道的脸庞,低调的为人与脱俗的心境。

    方才与先生闲聊之时,得知他给自己的两个孩子取名为“堂堂”、“正正”,这两个朴素的叠词,也是先生对自己从艺二十年最好的诠释了吧。

    肆:百家鸣

    通渭地处陇中,地瘠民贫,十年九旱,十地九旱。提起陇中,便有“陇中之苦甲天下”的评价。

    而偏偏就是这样一个环境,不知从何时起,就感染出一批心灵手巧,能书善画的人才;以现在的从业人员和市场规模来看,通渭的书画市场在全国已名列前茅。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可见这自强不息的精神,通渭人与先辈们如出一辙,已经成为了一种内在的气质。

    “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这是通渭人给予外界最直接的印象。不少农民朋友其貌不扬,却竟也是书画从业者。扛起锄头是标准的庄稼汉子;拿起画笔,却摇身一变成为舞文弄墨的书画艺人。

    这正是诗中所说的“锄含云水笔含墨,耕罢梯田耕砚田”,通渭人对于书画的喜爱、理解、创作、收藏,成为了“耕读传家”更为高阶的注解。

    “人间繁华在长安,世上书香出通渭”,一门艺术的繁荣,就必定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画廊如雨后春笋般兴起,门庭若市;经营的方向分门别类:

    一部分经纪名人字画、一部分专业装裱、有的经销玉石印章和笔墨纸砚,还有的则拓宽领域,把书画艺术融入到锦帐制作工艺之中,走开拓创新之路。

    通渭不仅是书画之城,还是温泉之都。陇上神泉,白水飞虹;微波细浪,滑洗凝脂。

    如果说书画之城是人为打造的,是人问天借的灵感;那么地底下取之不尽的温泉,则是天老爷无私的恩赐。

    这就使得一张纸上的方寸之地中,有山川的坚毅,有泉水的温柔;有上天的宽容,更有人们的坚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通渭书画村:世上风光千百样,阅尽最爱是故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erb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