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就如一块块板砖,独立的看每一块都是平淡无奇的,也无法生发出特别的情愫和感情。其实,生命中每一个片刻也是如此,就像一本书的某一个片段,单独看一个小片段,没有上下文的意境,多半也是看不出深意的。
但是让一个人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的却就是这些不经意的片段,这些不断重复的日常,它们不多不少地塑造着一个人。
曾经在2016年新年伊始,在教会做过一次生命剧场,全程参加完感慨颇深,无一例外地每个人如果重新做一次人生的选择,几乎毫无二致地又会选择现在的人生,无论受教育的程度、选择伴侣的标准、养育孩子的心态,甚至离开人世的方式都和我们的周遭大同小异。
这一次体验之后,反而我更认命了,看见生命的无常背后的确定性,而这种确定性是无法打破和改变的。看见这个,其实反而是一种解脱,你会更勇敢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再思前想后,跟随自己的内心是最好的指引。不再追求大师、专家和学者的建议和指导,也不相信"父母是原价,孩子是复印件"这些催眠的术语。每一个人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带着自己的使命和能量来到这个世界上,必然有我们要去经历和完成的事件,不拉扯别人,也不纠结自己,不苛求父母,更不作难孩子,不忧不惧地过日子,其实才是一个人真正最有价值应该具备的信念。它会让一个人真的理解"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背后的深意。
上周六我们读书会上读到了"管理系统和教育系统其实是一个一脉相承的系统"的时候,所有人都惊讶于第一次听到这个解读。
其实,我们的学校系统和管理系统又何尝不是家长制家庭教育的延续,归根结底都是一个系统。这也是很多父母,特别是母亲学了很多父母课程都很难知行合一的原因。我们底层的信念系统在看不见的地方是根深蒂固的,即便我们学了"父母怎么说孩子才会听",让孩子听父母的话的逻辑如果没有一个我们是人格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的权利的基本认知,是难以实现。
同时,如果没有一个每个孩子都是带着自己的人生使命来到这个世界的前提假设的话,无论说还是听,都不是以孩子为中心的,而是以父母的诉求为中心,那冲突是必然的。
所以当很多人在咨询我关于孩子写作业拖拉、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我只想反问一句:"领导交给你的事情你是不是第一时间保质保量的完成的?如果是,你就告诉孩子你做事的态度。如果不是,你就尝试理解孩子。找到他的兴趣点。"
我们无法给别人没有的,别人也无法给我们自己不具备的人生假设和生命的逻辑。往往限制我们的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信念的力量,当然支撑我们的也是这些。了解这些,胜过所有的方法和道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隔着厚厚的玻璃在喊话,看似近在咫尺,却不能够轻易理解一个人。那我们就努力地理解自己,不遗憾不犹豫地走向终老。
每一天都值得书写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