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听说谁家的孩子进名校,当教授,拿国家大奖,你会不会感觉这个家庭的教育挺厉害?
如果你听说这家个顶个的都是行业精英,你会不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在中国,真的有这样一个家庭,9个子女,9位专家,都是首屈一指,有著名诗词研究专家、建筑学家、考古学家、经济学家等等。
提这些人的名字你也许不知道,但是他们的父亲你一定了解,就是梁启超。
很多人就好奇了,梁启超是怎么把孩子教育得这么好呢?其中的很多原因就藏在今天我们要讲的这本《梁启超家书》中。
梁启超一生给子女写了400多封家书,总计百余万字,占他著作总量的十分之一,与《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并称家教典范。
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史上地位不可小觑,他不但发起了戊戌变法,推动中国改革步伐,还对中国近代的教育、文化事业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后来著名的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他都是重要的推动者,甚至“中华民族”这个词,都是他提出的。
别以为他只是一位爱国人士,他教育孩子也不含糊,最终将九个孩子都培养成各行业的领袖。
阅读梁启超的家书,或许可以给当代人诸多教育启示。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读《梁启超家书》的精华内容。通过读这本书,你将会学习到:教育不是严厉地批评,或无尽地溺爱,而是要像朋友一样,去理解、引导孩子。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告诉你:真正的教育不是用金钱堆砌的,而是用爱去感化的,只有在爱中成长的孩子,才会变成一个自信健康、顶天立地的人。
下面就让我们开始学习吧!
一、爱不要在心口难开
首先梁启超和传统父母不一样的是,他无时无刻不在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这些爱不但是浓郁的,还是一视同仁的,他不止一次在信中同时跟几个孩子表达爱意。
比如,1925年5月9日,他给顺、成、永、庄四位孩子的信中这样写道:你们到温哥华那天,正是十五,一路上看着新月初升直到圆时,估计在船上不知蹭了多少次“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了。
我晚上在院子里徘徊,对着月亮想你们,也在这里唱起来,你们听见没有?
梁启超对孩子的爱,虽然浓烈,但不是过分溺爱。他在对孩子表达爱的同时,也会让孩子明白,要做一个时刻充满爱的人,接受爱的同时也要回馈爱。
比如在1927年6月15日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就说过:“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感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从这些只言片语中,我们可以看到,梁启超对孩子们永远不存在“爱在心头口难开”的时候,现在很多家长却恰恰相反,把爱付诸行动上,却从来不说。
但是没有人一出生就能清楚地分辨出一切情感,你以为你对孩子付出爱了,也许孩子并不知情。当最后你责骂孩子是白眼狼时,其实你该想一想,你是否告诉过孩子,你爱他。
二、让孩子做他愿意做的
为了将孩子培养成杰出人才,我们看看梁启超是怎么做的?他认为,在孩子长大、有了独立思考能力之后,应该多听一听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意见。
比如,梁启超的女儿思庄,在加拿大著名的麦基尔大学留学已经一年,现在该选具体专业了。梁启超考虑到现代生物学在当时的中国还是空白,希望她学这门专业。
思庄出于对父亲的尊重选择了生物学,可实际上她对生物学并不感兴趣,梁启超知道后立马写信对思庄说:庄庄,听见你二哥说你不大喜欢学生物学,既已如此,为什么不早同我说?
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你离开我很久,你的思想近来发展方向我不知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适合你。你应该自己作主,用姐姐哥哥当顾问,不必拘泥于爹爹的话……
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之路,所以赶紧寄这封信。
通过这封信,我们可以看到,梁启超尊重孩子的意愿,不是让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提醒他找姐姐哥哥当顾问,多方面寻求建议,最后再自己做决定。
事实证明梁启超的方法是对的,他的孩子每一个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大放异彩,印证了他的那句“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自始至终,梁启超都在扮演一个引导者,而非决定者。
通向罗马的路有千万条,为什么不选择一条让孩子稍微快乐一点的路呢?
三、教给孩子如何快乐
梁启超在1916年1月2日写给思顺的信中说:“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
意思就是讲,当你遇到倒霉事时,其实正是你最幸运的时候,因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在充满忧患的生活里,更有可能获得成就。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接受的是这样的教育,当他遇到困难时,想想挺过去之后人生又可以迈上一个新台阶,就会懂得给自己一个大大的笑脸,斗志昂扬的克服困难。
此外,在1928年5月13日给思顺的信中,梁启超更明确地提到这个问题,他说:“你们在爹爹膝下几十年,难道还不知道爹爹的脾气吗?你们几时看见过爹爹有一天以上的发愁,或一天以上的生气?
我关于德性涵养的功夫,自中年来经常锻炼,现在越发成熟,近于纯任自然了,我有极通达、极强健、极伟大的人生观,无论何种境遇,常常是快乐的。”你瞧瞧,如果身边有这样一位乐观的家长,他的孩子将会受到多么正能量的影响。
梁启超的乐观不但表现在言语上,还表现在行动上,纵观梁启超的一生,其实就是一段失败永不缺席,乐观永不褪色的奋斗史。
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想找出一条能救中国的方法。但那个时候,谁知道哪个方法对,哪个方法错呢?很多人失败一次就被打倒了,但梁启超失败了多次,却依旧没丧失信心。一次次被打败,又一次次站起来,就是因为他有一颗乐观的心,有这样的父亲以身作则,他的孩子怎么会不懂快乐呢?
四、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梁启超还有一个教育奥秘出现在1927年2月16日给孩子们的信中,他写道:我生平最服一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比如,当孩子们担心不能进入理想的学校时,梁启超的回答是: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筑得越厚越好。
当然,梁启超教孩子慢慢耕耘,可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他在1927年8月29日给孩子们的信中说: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什么是猛火熬?我们可以理解为学习知识要下功夫,用力气,不可懈怠;什么是慢火炖呢?就是指吸收知识的过程中不能囫囵吞枣,要把知识基础一点点打牢。
以上,梁启超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不是留给孩子多少套房子,带孩子走了多少城市,而是让他独立自主、自信健康,只有拥有健全人格的孩子,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去抗衡生活中的种种挫折,迎来光明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