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有负面情绪,孩子也不例外。当孩子有不开心或者难过情绪的时候首先会找父母诉说。当孩子给我们诉说以后,我们怎么去回应孩子的感受也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
孩子对妈妈说:妈妈我累了。
妈妈说:你刚睡完觉,不可能累。
孩子大声朝着妈妈喊道:我就是累了!
妈妈说:你不累,你就是爱犯困,快点收拾吧,别磨蹭。
大家看出问题了吗?这个妈妈一遍又一遍地去否定孩子的感受,而一直在强调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这样的做法到最后的结果绝对是以争吵收尾。因为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否定时,就好像在告诉孩子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你的这样想是错误的。这时候孩子会感到困惑、愤怒和不被理解。
要知道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关系,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孩子有好的感受呢?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接纳和尊重他们的情绪,并产生共情。那具体要怎么做呢?
分享3个小技巧。
1. 全神贯注地倾听
有时候父母在倾听孩子的事情时心不在焉,甚至一边听,一边玩着游戏、刷朋友圈,并且总是觉得孩子认为的那些很严重的事情其实只是小事一桩。但是你不知道,这种行为会让孩子感到气馁,会让他失去和你沟通的欲望。
如果父母能真正倾听孩子的叙述,孩子就更愿意和你说他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避免引发他们更多的负面情绪。
2. 用“嗯”、“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有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时会使用盘问、责怪、建议的口吻和孩子说话。比如孩子最心爱的手表不小心弄丢了很多家长会说:
“你确认不是自己弄丢的吗?”
“谁让你乱丢东西的?”
“你怎么总是这样,我告诉你多少遍了!”
当你用这些语气和孩子说话的时候, 孩子的反应通常是“算了吧,再说下去还有什么意思!”
所以,我们首先要表现出关心的态度,用“嗯”、“是这样啊”这种表示肯定的话去回应孩子,那么孩子就能在叙述过程中感觉到你是在乎他的感受的。
总之,我们要做孩子的“情绪容器”,只有接受了孩子的情绪,他才会将情绪脑转化为理智脑,从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3. 说出孩子的感受
我们拿孩子心爱的手表丢失这件事情来说,如果你一直用“不要紧,没关系”的话去安慰孩子,孩子通常会更难过。我们不妨换一种说法:
“哦,是吗?我知道你很喜欢那个手表。”
“手表丢了以后确实很难过,我能够理解。”
你看,当孩子听到父母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心里会感到安慰,觉得有人能理解他们内心的痛苦了。
在我们应对的3个小技巧,相信大家会发现,其实比语言技巧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态度,如果我们没有真正和孩子产生共情,无论我们说什么,在孩子眼中都是虚伪,都是想对他进行操控。
只有我们真正与孩子共情,才会打动他的内心。每天学点育儿知识,让我们成为更懂孩子的父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