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言自语
骆宾,我的名字。
出生之后,姓氏后面拼凑了一个字,成为我的标识符号,一路陪伴过来。
若要细究名字,感觉陌然漂浮,猜不透纹理脉络。
“骆”是来自远古的小性,“宾”为迎接远方来客。
自小在农村生活,父母说男孩子该好“动”些,言外之意“嗔怪”;我也努力地改,向期望中靠拢。现在看来,并无多大变化。
初次见面,妻留下的印象是“活蹦乱跳”好动,由此得来“小虾”昵称。她特意叮嘱,不要在文字中表露大名,外号“小虾”可以。
在北方的一个小镇生活多年,人文、地理、季令,无时无刻不在转换,灵动自然。拿季令来说,隔年的冬冷、春暖、夏热、秋凉总有不同。在好奇中驾轻,在熟识中陌生,喜欢这样的感觉。
阿骆还是个孩子,十六岁,高中二年级学生。周末逢天气好些,我和他一起做羽毛球运动。
小虾勤于督促阿骆,学期末分析对比成绩,学科弱的加紧赶补。我看阿骆压力挺大,多些迷茫感。
一直纠结,这是否如同拍摄一部电影,从头到尾只考虑票房,却从未视作艺术。
创作人赋予艺术生命力,观众融入、理解、分析、比较,一个启发并思维过程,一个持续循环过程。最终,也许潜移默化,贯通自身。
一部“大作”?你的愿望?是的,创造起来艰难。但,我们又何不选择为惊喜而生呢!
可我并不懂得,如何改变阿骆。他是独立的,我们之间,也只能相互影响。
每个人都会成长,成长过程中存了猜测和疑惑。
阿骆喜欢阅读,如若把自己一些见思固写下来,请阿骆跟进提些建议,如此我们之间,会有交流促进。
从身边和周围开始,从我开始,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相较而言我熟悉阿骆的成长过程,阿骆对我的童年、记忆或者思维了解甚少。
我愿意,细细地静静地,把那些阿骆不熟悉的拿出来。
但现今的阿骆的确“太忙”,待他有了空闲和兴趣,一同交流。
时间定格于公元二零一八,而这一年,母亲也成了远在的记忆!絮叨下来积累了些文字,大致分放三个部分:行记,我与个体,世界的样子。制订了目录,或许更为有序些。
无论回忆或行进持续,正如不知哪里开始,我同样不知哪里结束。奇怪,对自己竟然毫无所知,咨询一位网友,我的文字属于哪一类型?回复与认知相关。
姑且这样吧!至少意念中与阿骆的成长相关,开启认知体验之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