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能在求学时遇到一位好老师,是人生一大幸事!
——题记
1902年3月,22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想用医学“救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医。”
1926年,46岁的鲁迅写《藤野先生》这篇散文,作者能在二十年后写下这些铭记于心的文字。我想有两个方面,一是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情怀;二是怀念恩师藤野先生。一个人坐下来静静地回忆往事,往往现实令他焦虑痛苦不安,把内心的压抑,通过往事聊以慰藉。
鲁迅平实的文字,讲述他在东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离开仙台之后三个不同点的所见所闻所感。
在东京,鲁迅看到“清国留学生”极其厌恶,作者写清国留学生的辫子,“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运用反语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糜烂生活,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懑之情。这也是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所以文章开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句,与下文“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相呼应,为去仙台认识藤野先生做铺垫。
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鲁迅遇见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对一个外国学生那样的关爱,并在学习科学知识上严格要求。这怎能不让22岁的鲁迅铭记一生啊。时至二十多年过去了,鲁迅先生时时记起他。
“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藤野先生的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的品质,深深地感动着鲁迅先生。
所以我认为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时,过去的往事历历在目。
与藤野先生相识。鲁迅先写藤野先生的外貌。“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笔法精炼,此处的描写人物的白描手法的运用,让读者一下就记下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藤野先生的抑扬顿挫的声调,不讲究穿着打扮,都给当时的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藤野先生相处。鲁迅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文章主要写了与藤野先生之间的三件事。一是添改讲义:开始是骨学。下面是一段鲁迅和藤野先生的对话: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吗?”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藤野先生温和中带有严厉。等鲁迅拿回所抄的讲义时,藤野先生已经把鲁迅的讲义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增加了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一一订正。藤野先生这样关心鲁迅,从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二是纠正解剖图。文中“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段首的总括句,引出藤野先生严格要求鲁迅画血管图时,要按照实物去画。
鲁迅在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期间,藤野先生为我不敢解剖尸体而担心,他还问我中国女人怎样裹脚的事。
这四件事是鲁迅和藤野先生密切接触的典型事例。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鲁迅对恩师的教导念念不忘,记忆犹新。
接下来的两件事促使鲁迅改变求医救国的念头。
“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让鲁迅最终弃医从文。
至此鲁迅离开仙台,别离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把自己的照片送给鲁迅最为纪念。当鲁迅答应藤野先生回国后再把自己的照片寄给藤野先生,最终没能实现。这也是鲁迅的惭愧。
鲁迅把先生改正的讲义装订,收藏。不慎遗失。好在藤野先生的照片一直挂在北京寓所的东墙上,书桌对面。鲁迅每每疲倦偷懒时,仰面瞥见老师的黒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到此文章末尾,照应上文,点明主题。
一明一暗的线索贯穿全篇,回忆藤野先生和爱国之情两条线索,荡漾在作者的字里行间。
今天我又读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回味无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