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的文章
重读鲁迅开始,比起之前读的口水文,不仅在文笔上妙笔生辉,在情感表达上更是字斟句酌。
读《藤野先生》,虽然在上学的时候有学过,那时候,什么散文,故事,小说等,一概全按故事来读。老师有讲中心思想,写作应用的手法。老师那么讲了,我也就那么听了,老师说要记住,会分析才可以,我也就那么记了,全然不知我为什么要学这个,学了有什么用。现在重读,虽然不记得当时老师是怎么讲的,那些个写作手法叫什么,但读到细节处,却知道这里这么写是极好的。因为现在有在做刻意练习,才会有这种灵性,感觉到这样写才更好。
之前学写作已经有三个月,因为自己的知识储备比较少,经常想到一点无从表达,一是没有词,二是想不起来那些个词,三是写出来也感觉落入俗套。也有在看一些所谓的大咖推荐的书,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来到渊里随先生读鲁迅,自己也多读了几篇,才发现,原来自己需要的是经典的熏陶。那些大咖一定是从经典里浸染过的……
结合之前在其他老师那里学来的写小说的技巧,看鲁迅的《阿Q正传》,伏笔、铺垫、人物渴望,障碍,为解决障碍而付诸的行动,以及行动之后的结果,等等都跃然纸上。对写小说有了更多的感悟。于是后来在写《诗经·无羊》时我写了一篇关于羊的小说,还得到了先生的称赞。
向经典致敬!
读《大学》
进渊以后读古文,是从《大学》开始的,大学到现在我都还会经常看看。读过之后,方知自己的人生从那一刻起“豁然开朗”:要有一个“至善”的目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即使当不了将军,也要有一个当将军的目标。它不仅告诉了我要有目标,还告诉了我如何实现目标。即使最终目标没有实现,那也一定距离目标不远了—“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读《史记》
后来又读了《史记》中的战国四公子。这样又有记载,又有故事的历史学起来也别有一番情趣,虽然读起来有些困难,但是读完这四篇之后就已经将整部《史记》读完列入计划。
读四大名著
先生说:“不读四大名著,谈何爱好写作?”原话怎样不记得,大意如此吧。真真的很惭愧,从前并未觉得四大名著有何可看之处,甚至在做涛先生引领大家浅读四大名著的作业之前,我都有些小排斥,特别是《水浒传》。做了四个作业之后我的态度180度大转弯。让我细细道来:之前看过一些历史题材的网络小说,有些的确写的不错,有那种时代的代入感,人物,情节,环境描写的都惟妙惟肖如同古人;有些却明显只是把现代故事进行了下时代的切换而已。
续写和改写四大名著的片段,我发现读这样的经典的好书,不仅可以学习那个时代的不同阶层语言和行为特点;还可以积累素材,信手拈来一个情节,加以改编和润色放在现代同样可以杜撰出精彩的故事和小小说。
这一个月来,《红楼梦》已经读到了100多回,已经接近尾声。里面的人物太多了,在40回之前,好多人物都还是乱的。在70多回时,贾母房里有个傻大姐儿,捡过一个香囊,当时我还在纳闷,横空生出这么个人物是为何,这香囊为何偏的这样出现?在96回上,凤姐,贾母一干人等瞒天过海娶宝钗,瞒黛玉,这个傻大姐儿将宝玉结婚的事向黛玉泄漏了去。我恍然,原来傻大姐儿用处在这里!难为了续写的人,能将她安排的这样自然,不违和。后面部分是续写的,文笔上与曹雪芹的有些不同,但是就我目前比较浅的水平,反倒读起来更顺畅,人物情节,冲突都比之前要明显,表达也更接近白话。
读过《红楼梦》再回想之前的改写作业,真的是写的非常不好。完全没有把握住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事风格。抽空要重新做过的。
读《诗经》
读过《诗经》之后感触最深的是诗是表达人的感情的最美的文字。不仅文字美,韵律也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短短一句诗,景凄美而苍凉,情深而遥不可及。假如用白话文来讲述这样一段情深意切却又虚无缥缈的感情,恐怕1000字也未必能表现的这么凄美。难怪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写文
自入渊以来,一边读书,一边补作业,虽然文字上可能看不出变化,但是在我写文的时候,在语言组织上,措辞上都没有之前那么吃力。况且在读和写的过程中,穿梭于感受不同人物的心理,行为特点,自己情感的知觉较之前也敏感和丰富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