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推广"养了四个野男人,还有一个蛙,觉得自己的人生圆满了。"
--来自一个沉迷《恋与制作人》和《旅行青蛙》的鲜姐同事。
昨天,杭州大厦的LED屏上,精准广告投放还有人打出一条寻蛙启事:“寻蛙启示,蛙宝宝彻夜未归,我和你爸(李)泽言,等你回家。”
可以说是贤妻良母的“有钱”代表了。
刷了一下朋友圈,也全是一片和谐的“母子情”:
“我的娃出去三天三夜了,还没回来,我吃不下饭了。”
“儿砸,你已经吃了两个小时的饭了,别撑坏了,出去走走吧……”
“我的蛙,三天了,一个朋友都没有。担心。”
我的娃为什么这么宅,快出去找小蝴蝶玩啊。
“你们说我要不要告诉李泽言,我有了他的儿子。”
我差点以为自己住进了敬老院...
前两天鲜姐发了一篇文章:《突然之间,整个朋友圈都在养蛙》,那些说完全没见过的老铁,现在体会到鲜姐朋友圈的前卫性了吧?
截至1月22日晚间,这款游戏已经成功登顶了ios免费排行榜冠军,并且已经连续霸榜3天,微博热搜更是一波接一波。
扒了一下制作方,原来是一家日本手游公司Hit Point Inc开发推出的,在这之前这个公司还出品过《猫咪后院》,风格类似,但没火。
网上有段子说:旅行青蛙是日本生育部门Hit Point Inc开发的,连续玩一周以上的年轻人,会被默认是生育意向8级以上,后台会给你发送一封3500字的长信,鼓励你亲自生一个娃。
看了朋友圈,我差点就信了。。。
旅行青蛙目前还没有汉化版的,全是日语,我问同事:
“日语你看的懂吗?”
“总共就四个按键,猜都能猜出来”
好的,我知道了,这是一款基本不需要你干啥的游戏。
“为啥养这个蛙啊?”
“因为总能感觉到惊喜,他出门旅游、他竟然在家、他竟然给我寄了明信片...”
好的,我明白了,这是一款你基本啥也干不了的游戏。
你能做的,大部分时候,只是“等待”
一般的游戏能让我们上瘾的地方或是剧情,或是竞技,而且多是追求少官方控制,多玩家参与,但是旅行青蛙正好相反。
他的界面只有院子和屋里两个场景;
他的操作只有割草、买物品、打包三个按键;
无剧情,无任务,无法操纵角色,你能做的只有看他干啥,等他回家。
就是如此佛系,可是却爆红了...
蛙,其实是我们自身的一种投射
旅行的青蛙为什么为火,因为这只蛙的状态真的很像我们。
一个人吃饭、看书、睡觉,一个人旅行,不怎么与其他人互动,这种一个人的生活,低欲望,佛系,但又怡然自乐。
这不就是我们这一代的现状吗?有点孤独,又有点潇洒。
日本近年来被认为处于一种“低欲望”社会,年轻人不结婚、不生育,不社交,一个人过着无欲无求的小确幸日子。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这款游戏是由日本人开发出来的原因吧,抓住了这一代人的心理特点。
如今在中国如此风靡,也可看出,中国的这一代年轻人正经历同样的阶段,宅、佛系、小确幸成为了我们的关键词,有一个人的孤独,也有一个人的幸福。
蛙,还是一个有想法的个体
如果只是戳中了孤独感,那这款游戏可能火不到这个程度。这只蛙在一个人的孤独之外,还有一个人的个性。
比如他自己吃饭,有时宅家2天,有时旅行3天, 他完全不受控制,就像一个有自己想法的人物。甚至这个人物常常让你自叹不如:
“我的蛙没事就写日记、我自己都坚持不下去”
“我的蛙还会做手工,我简直是个手残”
“我的蛙已经看了一天的书了,我都没这么努力过”
“我的蛙没事就出去旅旅游,交交朋友,我也想过这样的生活...”
这样一个完全不由你控制的形象,才是我们着迷的主要原因啊,我们之所以想要知道他在干嘛,他是不是在家,他去了哪?因为我们一直待在原地啊!
当我们在朋友圈感叹着:我的蛙出去两天了都不回来...的时候,就像一个老母亲在默默的感叹“孩子长大了”的神情,还可以为自己找一个理由,虽然我不出门,但是为了挣钱养活他呀。
向往着自由,可是又常常不自由,感觉到孤独,但也因为一些小确幸感觉到满足,这不就是我们这代人吗?不过就是现在有了一个新的称呼:这届养蛙青年。
在鲜姐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蛙已经走了一天了还没回来,作为一个老母亲:我只能兢兢业业的码字,好祈求多给他买几个便当盒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