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大单元设计指南
(一)单元规划表
一、单元分析
1.课标(含学业质量标准)解析
(1)精准摘抄相关内容
(2)以“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三句话来剖析
(3)生成单元目标和单元学业质量标准
2.内容剖析
(1)纵向分析……
(2)横向分析……
(3)确定核心知识(或本质概念、主问题),形成单元知识结构
3.学情分析
(1)学生学习基础……
(2)学习风格或学习能力……
(3)思考科学的学习策略……
二、组建单元
1.可以是自然单元、重组单元或专题单元
2.单元内的课程内容开发,要根据单元目标决定取舍……
3.单元内要有整合课、重组课,同时可以有单篇课文或单个相对独立的内容教学,即整体下的“重组+独立”课时
4.必须符合“总——分——总”的设计结构和思维进阶课程特征
三、单元主题
1.大概念+大情境(融为一体)
2.可以是大问题、大任务、大项目
3.也可是一个统摄整个单元的“一句话”或“短句”……
4.单元大情境贯彻始终很难,也可以分成单元内的小单元
5.情境为生活、社会生产和认知情境(学习探究情境)三种
四、单元结构化任\活动
1.首先需要吃透梳理出单元知识结构,做到层次分明
2.把各层知识相应转化为学习任务或问题(不能停留在知识层面)
3.再把最底层子任务或问题转化为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为问题解决的有序的系统性活动规划)
4.大主题可以为大概念+大情境,也可以是一个能为统摄中心的大问题或大任务
(二)集体备课表
一、课时课型
1.根据单元目标和单元结构化任务\活动分配课时任务
2.课型搭配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单元系统设计,应遵循“总——分——总”和思维进阶原则,结构完整
3.单元导读课和总结集成课,时间长短按需分配;各课之间的关系有递进型、并列型、独立型和联合型等
二、课时目标
1.是单元目标的细化分解与按需分配
2.课时目标可以只填写一个高阶目标(与课时低阶目标相对应的高阶;具有“综合类、迁移类、创造类即诞生新成果表征”)
3.单元目标可用认知目标,课时目标需为行为目标
三、情境任务或问题
1.课时任务与问题需要融入真实情境
2.一节课一般新知建构一个大任务或问题(可以结构化分解),迁移运用一个大任务或问题
3.称呼“任务”还是“问题”,应根据不同学科习惯择取
四、学科实践(或学程)
1.学科实践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新术语,指……解决一个问题(或任务)的一套典型做法,即序列性学习活动(直至一个问题完整解决)
2. 序列性学习活动,应面向前述“情境任务或问题”按照学科逻辑和学习逻辑精密设计,如理科“猜想、假设、推理、验证或探究、结论”等,必须结构完整,指导学生有序完成整个问题解决,符合系列性、有序性、完整性原则,不能大而化之
3.是问题解决或任务完成的思路与学程设计,不是课堂环节或流程设计
五、嵌入评价与作业设计
1.这里的嵌入评价指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作业属于结果性评价
2.嵌入评价首先应确定评价对象是“问题解决”还是“活动组织”,评价对象一定要聚焦,不能一个活动(或步骤)一条评价要求
3.评价等级不宜太多,一般为2-3个等级;评价指标要精准,一是遵循达成评价中的学业质量标准,二是参照测试改卷中的评分标准
4.“累加式”意在引领学生完整、全面解决问题,“层级式”意在引领学生分清优劣并追求“最好”,应根据评价目的选择“累加式”或“层级式”评价量表
5.作业设计可以是一个方案,可待课时设计时具体设计与呈现,但嵌入评价由于难度较大,需集体备课时细致安排与设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