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法学学术前沿
背景资料链接
近日,江西瑞金籍青年诗人刘傲夫的一首诗《与领导一起尿尿》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微信公众号迅速传播,接着有搜狐网、环球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报告文学网等网络媒体跟进报道,一时掀起了全民阅读的火热高潮。
据刘傲夫介绍,这首诗写于2016年11月,后被著名诗人伊沙选入《新世纪诗典(第六季)》一书中,2017年1月在微信朋友圈、微博一经推出时,众多诗人就转发和评论。
诗人伊沙说“这是一首笑死你没商量的诗,确有戏剧性”;诗人徐江评论说“本诗堪称一幅精准的‘中国式生存’的快门留影。相信类似的场景在过往的生活中不少人遇到。它什么时候能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目前还是一个谜”。
青年诗人李勋阳更是发出感慨“心里五味杂陈,因为嫉妒,刘傲夫,这是一首我多次想写没写成的诗,你说有多好,就是这么好,好得干脆好得直接”。
出生于1979年的刘傲夫,少年时就开始学习写诗,自2008年以来,专注于口语诗的研习和创作,全力进行诗歌语言的口语化、生活化,诗歌意识先进、独到。刘傲夫自2016年以来诗歌创作数量巨大,每月上百首的创作量,被著名诗人沈浩波称为“诗歌疯子”。
据刘傲夫介绍,《与领导一起尿尿》这首诗是自己一次跟上级领导一起尿尿时产生的灵感,但诗歌中的对话是虚构的,可很多读者还是认为它是真实发生过,他认为读者产生这种认识,源于文学虚拟的一种心理真实。有读者评论者说,之所以现在这首诗能在网络上口口相传,就在于这首诗太有现实的针对性,很有话题性。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中文系系主任熊国太教授评论说:大概不少人尿尿都有同样的经历,这也说明诗歌还是要有生活气息,要能引发共鸣。
《中国校园文学》杂志编辑郭良忠评论: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趣味中找到了诗意。
附作品:
与领导一起尿尿
刘傲夫
厕所里立便器
只有两个
我正尿着
领导进来了
与我并排
站着开尿
气氛有些沉默
我觉得这时候
应该说点什么
我说,领导
你尿尿
也尿得这么
好
铁屋子的寓言:
读刘傲夫《与领导一起尿尿》胡少卿(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对外经贸大学中文学院教授)
关于“尿尿”,伊沙有一首名作《车过黄河》,写坐火车经过黄河、在黄河上上厕所的经历:“只一泡尿功夫/黄河已经流远”。这首1980年代的名作展现了那个时代无所畏惧的“佛头着粪”式的革命精神,消解权威,颠覆神圣,瓦解传统,参与构成了一个自由开放的时代视野。
时隔三十年,刘傲夫再一次写了“尿尿”。与伊沙的《车过黄河》不同,它展示了一个令人窒息的权力空间:哪怕拉下裤子,两个男人也仍然不能以男人的身份平等相处,仍然维持了上下级的威严。由此可见,等级制、奴才心理甚至渗入了最私密的角落。
北大教授戴锦华日前在接受界面文化的采访时提到,当下年轻人有一种自觉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权力逻辑的体认,甚至是对当权者的体认,这种体认不仅是知识性的,而且是身体和情感的。这一观点和《与领导一起尿尿》这首诗可谓相映成趣。是的,即使在尿尿这件事上,这个尴尬的年轻人也无条件地表达了对权力的服从与歌颂。
但不要小看这个年轻人。他的歌颂并非发自肺腑。他的奴颜婢膝是要用另一种情境下的颐指气使来作为回报的。不管是钱理群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还是周濂所谓“装睡的人”,都表明鲁迅“铁屋子”的寓言产生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典型变体:在铁屋子里,已经不仅仅只有沉睡者和抗争者,还大面积地存在着装睡者。他们或者因为怯懦,或者因为狡猾,在黑暗中长期保持着沉默。他们不同于以往时代的“奴才”,只要时机合适,他们就会翻身跃起,努力成为铁屋子的一部分。
这大概就是鲁迅悲观于铁屋子永不能打破的最深层的原因,也是我们在读刘傲夫的这首《与领导一起尿尿》时,必须时刻警醒的。
现代性的困惑:
读刘傲夫《与领导一起尿尿》
房玉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博士,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
刘傲夫的这首《与领导一起尿尿》,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特征,颠覆了人们习常的认知与礼俗。现代社会是一个碎片化的社会,人和人之间变得异常冷漠,更何况是具有利害关系的上下级之间。尿尿的小人物很像《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格里高尔处处小心,一旦成为甲壳虫,连亲人也会遗弃他。在现代社会,人变成了甲壳虫,这是人和人之间关系异化的表现。和领导尿尿的小职员,在等级森严的的职场中,与领导的关系也异化了。
尿尿本是平俗的事情,作者却在大家习以为常的事情中发现了不平凡,可谓匠心独具。在与领导尿尿的特定场景中,具有了喜剧特征,揭示了其中的不平凡与尴尬。
现代文明在挤压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在挤压着我们的生存空间,使得我们由大写的人变为猥琐的人。我们的个性在消失,海德格尔说,这是一个诸神离去的时代。唯有在平俗的尿尿的事情中才能洞察现代人的生存的艰难。
大道至简,道在哪儿?道在砖瓦……每况愈下,道在尿尿,刘傲夫的这首《与领导一起尿尿》,看似平俗,其实包含大道。
这首诗写出了人性的卑微与无奈,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尊严一文不值。现代性像《浮士德》中的浮士德博士一样,和魔鬼交换灵魂,换取发展。为了生存,职场小人物和魔鬼在交换灵魂。刘傲夫的这首诗直刺灵魂深处,敢于直面真正的自我,这是在现代社会中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文学是人学,文学要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况,刘傲夫的这首《与领导一起尿尿》做到了。
礼”与“非礼”的交织和矛盾
——读刘傲夫《与领导一起尿尿》
黄云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中文系教师)
刘傲夫诗歌《与领导一起尿尿》,是一首直指人性的诗,不仅指向人性的缺点,更可贵的,是指向了人性的亮点。有人说,这是一首讽刺诗,讽刺了那些阿谀者。固然不错。但这只是这首诗比较表层的特征。要从深层次上理解这首诗,光从讽刺这个角度谈是不够的。
一名下属要夸赞领导,不仅有阿谀的原因,也有文化习惯与人性习惯的原因。同样一句夸赞的话,用在领导身上,往往被认为是阿谀,而如果用在地位平等(也包括心理地位平等)的人之间,却不是阿谀,而是“礼”。“礼”有两大功能,一是维持秩序,二是融洽关系。古代社会,礼主要是前一个功能。而现代社会,礼却主要是第二功能。因此,赞扬领导尿尿好,除了阿谀这一层意味,同时也有一层礼的意味。两个相互认识的人在一个狭小的空间相遇,打招呼是一种起码的礼节。否则便不合“礼”,便会“尴尬”。可是,同样地,“礼”又要求“非礼勿视,非礼勿谈”。厕所这个场合就是一个视谈即容易踩“非礼”这根红线的场合。中国人常用的礼貌用语如“吃了吗”“忙什么呢”等在这个特殊场合中,全变成了一不小心就会点着的雷。好吧,那么用一些远离“厕所”的话题来打招呼怎么样呢?比如,对领导说“今天天气不错啊”。这也有问题。因为这有此地无银的嫌疑。领导知道,你在有意扯开话题;于是领导知道,你意识到了气氛的不协调;于是领导知道,你们现在正呆在一个不协调的环境中。所以这首诗,干脆另辟一条路,大大方方地承认这个环境,并直接以此为话题。这是在为礼找一条出路。但是这首诗却也存在“非礼”的意味,即对“礼”进行了大胆的破坏。厕所是一个隐私的场合。场合的隐私性,使得无论如何做(即使相不交谈)都已注定了“非礼”。主动向领导打招呼,则进一步对“礼”进行了破坏,因为这有一种化被动为主动,掌控局面的心理,这是对上级局面掌控能力的一种否定和挑战。打招呼的内容竟然就是前面避之不及的隐私,则是另一层意义上的“非礼”。此时,赞扬变了味,有了调侃的意味,甚至有了轻佻和不敬的意味。对领导这样说话,看似有礼,实则极其“无礼”。这样还不算,还要写到诗里,到处宣扬,则更是“非礼”之极矣。
“诗”与“礼”的关系,本来就很精细微妙。在儒家“六经”中,“诗”向来排在第一,是形式上的老大。但是这六兄弟里,权力最大的却是“礼”。那么,孔子们为什么要把“诗”放在前面呢?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礼”天生具有两面性和矛盾性,“礼”与“非礼”一直就是交织在一起的。二是因为“诗”长得最好看。刘傲夫的这首诗,无疑便展现了“诗”与“礼”的这种微妙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