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起因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位设计师所写的书,你可以看看”,这本书也是公司的前辈介绍给我的,这大概是因为之前我请教他问题的时候,问到啥时候有空一起交流一下关于“设计”的心得,然后给我推荐了这本书。在此也特别感谢祖来哥,这算是我了解设计的启蒙老师。这本书虽然没有具体阐述设计方法,但是设计的底层思想来源是跑不了,收获颇丰。
02
—
作者介绍
简单介绍:佐藤可士和为日本当今广告业界与设计业界的风云人物,作品包罗万象,跨足 广告平面设计 、产品设计、空间设计,被誉为“能够带动销售的设计魔术师”,其简单、创新并富有视觉震撼力的作品,一再为品牌形象及商品营销提出新的可能。
03
—
读书笔记
本书前言里写到,“若是希望有意义的度过有限的时间,我认为真心享受工作才是最实际的解决之道”,这和之前看稻盛和夫的《干法》不谋而合,而最近扫射的推荐也不乏稻盛哲学。
起初看到这本书,心想这题目和设计美化有啥关联啊,到后来花点时间理清行文脉络的时候发现这本书指向性已经非常明确:设计从整理术开始。整理术又分三步进阶:先空间、再信息、最后思考。
第一阶段:空间整理术,整理重点是设定优先排序
第二阶段:信息整理术,要设定优先排序,必须先导入观念
第三阶段:思考整理术,要导入观点,需先将思绪信息化
这是一个完整的闭环,下面详细阐述:
第一阶段:空间整理术——设定优先排序。
“在没有杂物,整洁舒适的环境中有效的工作”这是执行空间整理术的大前提。而最理想的状态不但是收拾整齐,而且完全掌握物品的摆放位置。可从实际所处的环境开始,清理身边的空间开始。例如,从随身背包、办公桌周围的身旁空间的整理:
物品尽量有固定的位置(使用后立即归位)
定期更新,防止东西增加(不定时比较功能类似的物品)
虚拟空间同样秉持简约至上的原则,手机电脑空间整理:
文件或数据只保留最终版本
电子邮件当场处理(量大或有急事则找时间集中处理)
文件命名很重要:
事先制定规则
档案/文件夹的数量不超过个位数
空间整理而言,基于使用频率、是否紧急等时间轴的观点进行排序。设定优先排序时,严密的自问自答,再依时间轴区分,丢弃排名较低的物品。另外决定外框,统一规格,简单明了的进行分类也是不错的方法。比如利用框架提升办公环境的舒适度,一旦决定外观就能掌握整体印象。这有点像我们做事先先从全局入手,对总体有把控,对个体不至于扯东弃西。此外,不管是现实空间还是虚拟空间都可以规划一个额外的自由空间,不是指已有分类的位置,舍不得丢弃才搁置,而是让一时不知该如何分类的东西暂时避难。最后,在空间整体术上需要切记:
舍弃是与不安的战斗。若要舍弃,将物品依次摆开,设定优先排序,舍弃无用之物。
不要因为忙碌而疏于整理,而是为了提升工作效率而主动整理。
第二阶段:信息整理术——导入个人观点。
信息虽无法触摸,但也肉眼可见。要理清信息之间的因果关系,仔细酌量杂乱无章的信息,并且加以连接,直至导入观点。
对信息提出观点需要穷究问题本质。最重要的就是找出远景,远景指的是客户真正想要表达的目标,是潜藏于客户内心的秘密,可称为“应有面貌”。除了客户本身的意志之外,这个“应有面貌”有时还包括来自社会的期盼,例如对环保的关心或是奉献社会的态度等。
寻找远景不可欠缺的便是导入观点。整理信息的时候,根据不同的切入点,导入的观点也迥然相异。为了迅速找到有助于看见远景的敏锐观点,平常就不断练习如何分辨重要的事物。
寻找个人观点的方法:
探索本质的重点是学会退一步观察
抛开自以为是:要舍弃自我,若很难换位思考,可以试着站在第三者的立场思考问题,假装自己是跟该工作毫不相干的第三者
一旦迷惑,就试着想象具体场景,从各种角度观察,不断转换观点
在找到观点之后,表达的时候必须先确定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再思考以何种风格表达。毕竟想清楚后需要说清楚,向他人准确传达信息时即便自认为已经准确传达,然而实际上大部分没有如实传递,对方不可能100%的理解。“若能彻底整理自己的思考路径,向对方条理分明的阐述设计的心理路程,作品自然不再混乱不清,这一点就如同写东西一样,心中一定要先想好要表达的事情。”
第三阶段:思考整理术——将思绪信息化。
重点步骤:
将自己和对方的思绪置换成语言
建立假说大胆向对方提问
思考时要对于别人的事情视如己出
就整理人类思绪而言,既非文字,亦非影像,甚至无法以肉眼辨识,必须巧妙的将脑内的东西引导并加以组合。这就需要不断的进行问答,慢慢迫近核心观点,而一切要从将思绪置换成语言开始:
先从整理他人的言论开始练习,客观整理他人的思绪及想法。
如果觉得很难立刻将思绪置换成文章,不妨先列出关键词,积累到一定数量之后再进行分类
找出可以当成观点的主轴,根据主轴进行排序,再一次判断重要事物
之后是提出假说,确认对方想法:
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之后询问对方,“你的意思是这样吗?”
无意识的意识化,持续建立假说向自己提问,答案必然就在对方内心,同样的答案必然就在自己内心。
最后是如何建立共鸣感?
对别人的事务,视如己出。并且要找出能够产生共鸣的关键,继续仔细问诊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请时刻保持耐心:信息和思考的整理,情况更是千差万别,根据当时的问题点试着改变各种观点,答案必然就在对方的内心,请不要焦虑,要不断的尝试,整理的观点会随着时间不断更新。
04
—
总结
按部就班学好整理术:掌握情况➡️导入观点➡️设定任务的顺序进行。
一、掌握情况:信息不可视状态➡️将信息可视化➡️列出信息
二、导入观点:设定优先排序➡️理清因果关系➡️找出本质
三、设定课题:重复一二(无限闭环的状态)
掌握情况:替对象进行问诊,取得关于现状的信息,认清问题点和关键点。问诊时不可轻忽微妙差异(难以言表的差异,请谅解表达功力有限)。
导入观点:用多维度检视信息,理清信息之间的因果关系,找出问题本质。在掌握状况的阶段,各种信息呈现混乱不清的堆积状态,务必将这些信息相互调整,设定优先排序,舍弃多余信息,排除“含糊暧昧”的部分,找出“因为这样所以变成这样”的关联性,最后形成具有整合性的信息。
问题的本质广义一般分两种,一是有必须消弭的负面事项,二是应该强调优势。若本质是正面,琢磨使之发亮,或重新组合,强调原来任其埋没的优势。如果本质是负面的,则进行反向思考,将负面扭转成正面,找出魅力所在。另外也需要注意改变想法:缺点也能变成优点,在表达时以全新的观点(技巧性的强调)将一切转为优势。
设定课题:为了解决问题必须解决的关键点。
平常应该注意”一边整理思路,一边设定优先排序“的训练,若是能够积累足够的经验,工作精细度并能有所提升。
整理术的最大前提:请务必认清混沌的现状,随时保持解决问题的心理准备和穷究问题本质的积极态度。毕竟表面应付,永远无法解决问题。
整理不可失去客观的角度:如果不与标的保持距离冷静详查,就无法针对大量要素设定优先排序,毅然舍弃多余内容,逐步将焦点凝聚于重要的关键细细琢磨,成就简练利落的有形之物。
实践之撰写会议纪要:你需要注意这场会议的主题是什么,议题的优先级如何,如何跳出议题本身去看待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确定好核心内容后如何表达,至于词语搭配和用词是否准确以及格式等细枝末节决定了会议纪要的输出高度。但是不要忘记前提:深入业务才能理解他们说什么。
另外迁移到做产品上,确实掌握产品本质有效表现,对客户持续提供价值才能制作长留人心的作品,其重点不在于自我表现,而是如何将信息和共鸣传达给他人。若不正视“广告要引起众人关注,其实相当困难”这种核心问题,根本无法解决问题。需要了解最大目的的并非活动或广告,而是吸引众人目光即可。而只有运用设计和视觉的力量,让对方了解我想传达的内容,才能发挥功效,这一点我慢慢的觉得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工作半年,接触和了解的工种太少,但这不妨碍用他们的视角思考甚至审视,但一定不要轻易下结论,很容易有失偏颇,尽管自己对此十分自信也请克制住。最好就自己十分满意后再请教前辈加以修正或补充,然后用恰当的表述出正确的观点。而就结果来看,只要待办事项的思路经常处于井然有序的状态,包括工作在内的生活形态就会出现戏剧性的变化。
05
—
言在篇尾
已加入职场半年,要求自己逐步褪去青涩和稚嫩,变得更加睿智和博爱。整理些许过去,发现过去虽值得留念,但未来更值得努力和期待。
生活给予我们被动的输入经历,但我们的主动输出是记录这些生活的馈赠。
最后,毕竟生活嘛,一半是快乐,也就一般遗憾。好好的整理自己,找准生活的节奏。
找寻能一起读书观世界的人,欢迎骚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