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镜中影,影中痕[拾壹]

镜中影,影中痕[拾壹]

作者: 只七 | 来源:发表于2017-12-02 14:40 被阅读0次
    宫前 小礼堂与大草坪

    十一月,稍不留神就从指尖溜走了。难以相信现在坐在昏暗的灯光下的我,半个月后又将置身于充斥着熟悉水汽的暖冬中,又会在深夜时分静谧得有如深林的南校独自彷徨,赶着拥挤的人潮去上课,呆坐在红楼内听雨。仿佛一切从未发生过。近来说过最多的是“不知道”。不知道呢,似乎常有些恍惚。最近这种错觉愈发强烈,与那个在婺源蒸发的夏天意外地有些相似。因为知道过去和未来都不会属于此处,大概永远都不会对圣约翰产生彻底的归属感吧。当下的生活只余半年的保质期,如今的一切时刻提醒自己当更无遗憾地告别。

    归属感顽固得很,讲究个先来后到,与平常情感无异。视觉、声音、气味乃至味蕾编织的记忆密码被我埋藏在了内心的最深处,只有在某些瞬间才会悄然涌现。正如镜中挥之不去的影子、模糊幻影中无法抹消的痕迹,博雅便是这样的特殊存在。无论如何时过境迁,有一群人永远站在你身后。如此更拥有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在雅典街头,稍一抬头仰望,卫城便能映入眼帘。它与你的距离不近,也不远,却能给予你时刻的安心感。因为双足与大地的历史血脉紧密相连着。博雅也如此。最近才发现自己对最深切的情感往往后知后觉。因为习惯以理性克制泛滥的情绪,以便回复内心平静,不过某种程度上也是“自我欺骗”,微妙的情绪变化消散得只剩冰山一角,情绪的复杂性被人为的无视层层掩埋。一直以来都知道自己对博雅有归属感,只是如今才对这种归属感的强烈程度后知后觉。或许适应了这边的生活节奏后,对自己的觉察更易浮上心头,也更有精力重新审视以往惯常遗忘的东西。归属感并不会抹消掉个体的独特性,我们依旧能在承认归属感的同时,认清其来源,并看清各自的去处。对我来说,归属感更多来源于自己作为个体对共同体的特殊感知与记忆,当然,还有人的连结。博雅对心性气质的涵养、羁绊着自己的人的连结,一切的一切熔铸成我对它深切的怀念。心情抑郁之时,我会偶然忆起老张深夜食堂的香味、宫内滴答的漏水声、起风时的铃声。以前的我一定难以想象,回去,竟成了最治愈内心的向往,好似点燃火柴后短暂但温暖的幻影。即便知道回忆必然美化了现实的棱角。

    push

    其实在11月里干了很多事情,经历了Oral和Don Rag,写了好些篇让自己还算满意的paper,跟朋友们谈了很多次心,初步启动N年纪录片计划,看了好些演出和电影,等来一场西雅图旅行,以及与小罗开公众号发起“30天荐影”活动。

    近来更加坚信“push myself”的重要性了。依菲说,只有不断这么做才能发现极致的美,这一下消解了我一直以来的困惑。我常怀疑自己是否应当将生活当作“文本”来孜孜不倦地研究。同时质疑的或许还有外向的积极求索本身。将生活当作“文本”的意识源于自己对电影的兴趣。当我发现,经典文本与现实生活存在不小的龃龉,才意识到若想讲好一个故事,应有丰富且细腻的人生经验,而这是单纯阅读文本无法解决的。不知不觉便养成了阅读生活的习惯,但这种习惯远未达到积极求索的程度,而更像是被动地感知生活再予以反思,如此生活经验的有限性极易局限思维视野。而从近来的学习体验看,阅读经典与阅读生活的通路实则可以贯通。这取决于阅读的方式。理想的状态是能彻底浸润在文本中,也拥有跳出文本的能力。跳出之后,将对文本的认知及思索方式类比至生活经验中,检验其匹配程度并反观文本认知。这种求索的过程更像是对周遭世界的哲学思考/追问。

    昨日与佳慧对比seminar风格时意外发现,她的seminar更紧贴文本与语词,tutor对讨论的引导及控制更明显。而我的seminar tutor不过多干预讨论,只在讨论陷入瓶颈时抛出问题。即便有的讨论明显偏离文本,tutor也会予以默许。我在最初并不能理解这种做法,后来才意识到,这种seminar讨论在本质上是一种哲学启蒙。柏拉图有多少春秋笔法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在于我们阅读苏格拉底对话对自身思考的影响。同学们常常追问苏格拉底无法解释的问题,联系生活经验来试图寻找到文本与生活的重合所在。对文本的分析时有一叶障目之嫌,但思考的深邃程度却颇令人惊艳。在这种哲学启蒙中,追问并不断求索成了最亮眼的灯塔,精确的文本分析倒黯然失色了。我十分享受如此打破思想壁垒头脑风暴的过程。写paper时逼自己不断向最本质的问题追问,很难,但时常因思考的新进展而激动起来。写由令人振奋的脑洞构建起来的paper会让自己很有成就感,好像窥见了混沌世界的一隅。譬如,欧几里得的proportion概念仅关乎相对关系本身,但通过magnitude的可复制性,它又拥有了无穷性的维度,这种无穷的相对关系好似并排向前的平行线,一如人际关系,若想成为朋友/伴侣,必有相通的特质使二者能始终并肩向前,正如同一类型的magnitude且遵循严格的ratio……许多类似的灵感迸发的时刻都令我兴奋不已。它之所以可能,是因为自己对问题的不断追问,以此打破文本与经验的壁垒。这是持续不断“push myself”的必然结果(前提是我不相信“不可知论””)。

    写于

    二零一七年十二月一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镜中影,影中痕[拾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eyn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