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度学习原因
1946年,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
之后,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也通过实验发布了“学习金字塔”报告,
(一)学习分层
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个层次
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这些活动对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10%、20%和30%。
主动学习:如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内容留存率提升到50%、75%和90%。
以阅读为例,从浅到深依次为:
听书 每天听别人讲10分钟浓缩知识
自己读书 输入阅读
自己读书+摘抄金句、 初步提炼
自己读书+思维导图/读书笔记 知识陈述性罗列
自己读书+践行操练 从知道到做到
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输出教授 知识转换性创造
必须动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新知识,当你能够把新学的知识解释清楚时,就意味着把它纳入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达到了可以教授他人的水平,并可能创造新的知识。
浅层学习满足输入,深度学习注重输出
想法——语言——文字
网状思维——树状结构——线性文字
思想:气态——液态——固态(属于自己的知识)
(二)学习知识有损耗
任何知识都会损耗,并且损耗一直存
如果不想办法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固定下来,时间一长,这些知识就会烟消云散。
(三)深度学习知识方法
深度学习下3个步骤:
(1)获取高质量的知识;
(2)深度缝接新知识;
(3)输出成果去教授。
教授和缝接会相互巩固,形成循环。
《暗时间》的作者刘未鹏说:“教”是最好的“学”,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讲清楚,十有八九你还没有完全理解。
当然,教的最高境界是用最简洁的话让一个外行人明白你讲的东西。
所以,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是为深度学习之道。
一开始你认为难受和困难的事才能让你真正产生收获,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逐步改进。
一是尽可能获取并亲自钻研一手知识。
比如,我们可以读经典、读原著,甚至读学术论文
二是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
每读完一本有价值的好书,就用写作的方式把作者的思想用自己的语言重构出来,尽力结合自身经历、学识、立场,去解释、去延伸,而不是简单地把书本的要点进行罗列。
做到知识转换才能用旧知识体系对新知识进行深度缝接
写作具有复利效应,我们写的文章随时可能被他人读到,这样也间接达到了讨论交流和教授他人的目的。
三是反思生活。
比如《好好学习》的作者成甲就非常注重反思:他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
二、深度学习的好处
(一)深度学习能让我们不再浮躁,能磨炼理智,提升跨界能力。
人的能力分为(知识)、(技能)和(才干)三个层次:知识:不具迁移能力的,你成为医学博士,也照样有可能不会做麻婆豆腐;
技能:由70%的通用技能和30%的专业技能组成,迁移性要好一些;
才干:打破职业界限。
(二)深度学习还能让人产生更多灵感。
灵感才可能在潜意识的帮助下显现
例子
1、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灵感发现过程:是在去专利局上班的路上,看到伯尔尼钟楼时突然冒出了一个假设:“如果公交车以光速移动,那么从车上看,钟楼的指针会不会是静止的呢?”这个假设使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走入人们的视野。
2、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分子结构的线索灵感:
是在非常疲劳的情况下做了个梦,梦到一条首尾相咬的蛇,这条蛇成了他发现苯分子结构的线索灵感。
(三)深度学习能让我们看到不同事物之间更多的关联,产生洞见
如果自己在一些领域的认知积累得足够多,那么,即便是面对影视节目、娱乐八卦或新闻热点等这些分散人们注意力的事物时,也同样能调动高级认知,把它们与有益的思考关联起来,产生更深刻、更独特的见解。
例子:
比如
我曾带女儿去看电影《西游记之女儿国》,剧中女儿国国王与唐僧经历生死之后对他说:“我做了一个梦,多年以后,你蓄满长发,和我一起慢慢变老,但是,你并不开心。”我立即感慨道,这就是“未来视角”啊,国王用未来视角回望现在,然后做出了理智的决定,克制了自己的感情,放唐僧西行。
娱乐热点并非没有价值,浅层知识也同样具有意义,但前提是你需要具备一定的认知深度——深度之下的广度才是有效的。
为浅学习正名
深度学习与浅学习其实并不冲突,浅学习也有其价值,关键是不要搞反它们的权重关系。
我们可以把浅学习作了解新信息的入口,但不能把成长的需求全部寄托于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