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开始写的时候,当时觉得应该把自己的教育故事记录下来,即使成不了作家,也可以成为自己的教育材料。
因为这些事情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被大脑遗忘。即使是好记性也不如烂笔头,记录下来,放在哪里,时不时拿来翻看一下,也可以用来消磨时光。
不管是夏日午后,还是华灯初上,读读自己班级的故事应该也别有一番情趣。
曾一度我还暗暗惊喜,觉得自己挺努力,最起码比同事要勤奋,有一种傲娇的情绪在里面。
但是慢慢地有一些羞愧伴随着我,特别是阅读了一些班主任专业书籍以后,这种羞愧就更加明显。
我发现自己在记录一件事情的事情,虽然是很详细,但是处理事情的方法却不高明,甚至可以说,我只是在叙述,而缺乏教育机智,用专业一点的词语来描述就是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说,对于学生的犯错,这其实是正常的事情,毕竟每个孩子心智和心理还不成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他们的家长看似缺乏方法的,但也不是一无是处的。那么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我难道不是应该帮助孩子改正吗,不是应该提提升孩子吗,这时候要体现我的专业性,而不是质疑家长的不足。家长不就是因为没办法所以才要把孩子送到学校里面去学习的呀,如果家长什么都会,什么都要教,还要学校干什么,还要考试干什么。
因此,我需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要体现出我作为老师的专业性啊,不能仅仅是叙述这个犯错的过程,自己的处理方式自己的教育智慧也要体现。
在叙事过程中,孩子通过这件事情获得了怎样的成长?对他以后的人生的启发是怎样的?这是欠缺的,也是下一步我要改正的。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不能情绪化,不能想一出是一出,要有一定的规则和制度,要有忧患意识,对于学生层出不穷地出现各种问题要有想办法防范于未然。
今年这一届学生马上就要毕业,下一届从初一再开始带的时候,我就需要吸取教训,采用情景剧的方式,把各种问题表演出来,从初一就去规范,去教育,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另一方面也看一下这种方式是不是可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另外和学生和家长打交道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改变自己高高在上的态度,友好和谐的交往。
我会感到羞愧,那是因为自己的不足,但我不会因此自卑。别人优秀是因为别人努力,那我通过读书,通过反思,通过积累经验,经历一段时间之后,我是不是也可以得到提升呢?如果能力提升不够明显,那说明我还需要努力。所以我觉得能力低下只能只是暂时的,只要方向对,方法对,提升只是时间问题。
别人的成功不会给我带来焦虑,只会促进促使我更加的积极向上,因为不足嘛所以才要成长,才要学习,才要读书嘛!
说句实话读书真的好处很多多。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那么书籍就是不会说话的老师。专业书籍,是别人智慧的结晶,我们从别人的积累的经验中,挑选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加以实践,促进自己的成长。为什么要实践呢?如果不进行实践,那别人的永远是别人的,所以我们要把别人好的做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把理论和实践联系在一起,个人会有更好的发展。
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是偷盗吗?不是,孔子不是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吗。我们只是把别人的经验用来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是照抄照搬,这不是蛮好的吗?
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会不会更容易自卑,更容易情绪的内耗?读书不是为了显示自己有多笨,不是为了显示自己有多差,而是让你自己从书中汲取力量,汲取知识,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才是读书的意义!
如果你天天总是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哪儿哪儿都不行,总是进行自我怀疑,那怀疑来怀疑去,不就是进行精神的内耗了吗,精神内耗之后,不进行开脱,自己总与自己过不去,越积越多,那心里不就出现了问题吗,其实好的书籍真的可以带来心灵的慰藉。
接下来,我仍需要每天去记录,去记录班级发生的事儿,去记录生活中发生的美好,先做一个素材的积累,然后利用暑假的时间,去修改一下自己的文章,补充一下自己还可以怎么做,还有哪些好的方法。另一方面把写过的文章归类,对于一类事应该有怎么的解决方法,以及解决这类事应该遵守哪些程序。我相信,通过我自己的归类整理,对于我下一次带班会有一个好的启发和引导。再处理起班级事务来,也会方便快捷很多,有法可依,不是很好吗?想想就觉得开心。
当然重在落实,否则都是空谈,幻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