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家长必看:孩子成长的六大元规范1

家长必看:孩子成长的六大元规范1

作者: 苏林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8-01-04 22:48 被阅读8次

    什么是元规范?1976年,心理学家弗拉威尔提出元认知的概念,主要指反应或调解认知活动的任意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所以,我们可以把元认知理解为认知的认知。那么,借用元认知的这个概念,确定出元规范的定义:元规范就是规范的规范

    永澄老师曾经提出了个人成长的六大元规范,一共有六条:积极主动、刻意训练、作品声音、利他主义、同侪力量和本质导向。

    根据永澄老师的这六大元规范,我总结拓展了家长帮助孩子成长的六大元规范:

    1、帮助孩子发现生命的意义感。

    2、帮助孩子成为有责任感的人。

    3、帮助孩子成为善良、宽容的人。

    4、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和有同理心的人。

    5、帮助孩子成为热情、自信、乐观积极的人。

    6、帮助孩子成为一个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人。

    孩子成长的元规范

    一.帮助孩子发现生命的意义感。

    生命的真谛是什么?幸福的源泉是什么?

    人生短短在世几十年,很多人并不幸福。生活无聊、倦怠,是很多人的常态,这里主要是因为缺少了意义感。

    要知道,我们从一出生,一个生命的原始意义就存在了,我们开始对这个事情产生好奇心,并且开始去探索它,这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

    后来,我们慢慢长大,这时候,我们也是每天做事情,但是所做的事情是自己内心想做的,还是被强制要求做到,就变成的生活是否有意义感的分水岭。如果每天做的都是自己不愿做的事情,慢慢的,他的意义感就会减少直至消失。前一阵网上刷屏的文章《第一批90后已经遁入佛门》,说的就是现在的年轻人普遍缺乏意义感,从而失去生活的动力和激情。

    我们当然不愿意让孩子成为这样的人。但是很多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却在不停的削弱孩子做事情的意义感,更可怕的是,大多数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存在主义哲学也是让一个人要寻找到意义,这样才能够继续往前走。意义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其中有些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一个生命的原初意义是存在的,就是我们小时候都有对世界的探索、好奇,在探索和好奇的过程中,我们慢慢长大,然后我们开始经历一些我们想要做的事情。但是在长大过程中,我们每天做的事情,是自己想要做的,还是别人想要你做的,就变成了生活是否有意义的一个最大的区分点。如果你每天做的事情都是别人要让你做的,而不是你自己想做的,就会让你产生生活无意义的感觉。人,如果做的事情都是你想要做的,那么生活就充满了意义,充满了阳光。一个小孩的生活也是如此,这个与亲子教育有极大关系,很多孩子从小就是被要求着做别人要求做但不是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我们有时候不可避免地要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但在做每件事情的过程中,家长会就这件事给孩子赋予一个意义,比如,家长可能说,你好好学习,听话,就给你买好东西,这个意义就显得有些太小了。有时候父母可能说,你好好学习,长大后你能够上大学,但是等这个孩子有一天上大学之后,这个意义就消失了。有的父母说,你要做什么事情,这样你以后才能好好孝敬父母,但是当这个孩子长大之后,这个意义也不会成为他生命的主要意义了,而这时候,我们父母小时候说的,你只有好好读书,以后才能赚钱住大屋,等我们长大有一天实现了这一切的时候,生命又失去了目标。所以可以看到,生命最早的意义,是父母让我们做一件我们不想做的事情的时候,给我们赋予了一个意义,等我们慢慢长大发现,这个意义不是我们想要的时候,我们就会对生命失去目标感和意义感。

    在我看来,就像父母可能要求孩子不允许做什么事情,一个人要想不允许别人做什么事情的规章制度,在心理咨询中,我只会在下面的情况中使用,比如,当来访者有亲身的类似观念时,咨询师有时候不得不用一种超我的状态来说话,然后可能会说:我不允许你自杀,我不允许你伤害自己。这句话大家不要觉得是自恋,这句话代表着咨询师站在一个对人类生命尊重的角度上,才说这句话,这种话是可以被允许的,因为在心理咨询中,任何原则、制度,都不能超过保护人的生命这个最大的原则。只有一个人能够延续他的生命,我们才能够让他最终发现他的意义。

    这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到,如果一个父母,在孩子小时候让他做很多他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的时候,他一定会给自己做的事情赋予意义,而且这个意义是他自己喜欢的,这种意义永远不会消褪,这种意义永远是我们人,回顾过去的时候,觉得最美好的那些片段。因为最美好的片段往往是因为,我们做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我们在那一瞬间给自己赋予了一个意义,而那个意义会使我们永远地怀念那一刻。所以,一个人如果从小能够做许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那么他就能获得更多的来自于自己生命的意义,长大之后也是如此,他总能够发现他自己想要做的某些事情的意义。假如一个人小时候被迫做一些别人让他做的事情,那么父母要给他一个能够让这个孩子永远发现这么做的意义的驱动力,比如父母如果懂得心理学,他可以跟孩子这样讨论,关于为什么要学习,我现在可以给你一个我的想法,我觉得你还可以提出你的想法,这样就可以让父母给予一个意义,孩子也给予一个意义,父母孩子的意义,在当时那个年龄状态下贴合在一起,就变成一种建构主义的叙事方法。随着孩子一年年长大,当他到初中的时候,小学时候树立的为什么学习的意义,需要再次跟孩子讨论,高中也是如此。所以一个会教育的父母,始终是和孩子保持着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父母不可能完全不去管孩子,完全不去引导他的孩子,完全不试图改变他的孩子,把孩子引领向被社会需要的方向是必须的,但是在引导过程中,如果父母能够跟孩子通过建构的方式讨论,并且让孩子参与这个意义的建设过程,那么孩子最终能学会,如果给自己的生命找到意义。

    当现在很多人说出这样的话时:生命无意义,迷茫空虚无聊……,这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原因在于,下一代人,90后,00后,长大之后,物质条件比以前几代人优越得多,让他们发现他们生命的意义,就会发现,如果小时候给他们赋予的强制性意义太多,长大后他们又不能从生存的角度获得被驱动的力量和意义,他们更容易放弃更容易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在哪里。所以,父母要尽量少地给孩子一个强加赋予的意义,那么这个孩子长大后,他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哪怕是做一些公司的、单位的、组织安排的工作,也许这个工作对他来说并不是他想做的,但他也能学会从这些事情上找到他要做的意义。另一方面,他最初选择一个职业,选择一个专业,选择一个工作的时候,他一定选择的是他认为对他有意义的事情,才能够坚持下去。

    现在很多人为什么喜欢学习心理学,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想搞清楚,我们生命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长必看:孩子成长的六大元规范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fbn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