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发愤的草莓
你是否想做某个事情,可是一想到从杂物里拿取工具太麻烦,最后不得不放弃?
你是否曾经在衣橱里翻箱倒柜,还找不到想穿那件,却不舍得扔掉没法穿的旧品?
你是否有过多次家中整理的经历,但每次没过多长时间就打回原型,不知如何才行?
......
这些问题我也曾经遇到过,也曾经苦思不得其解。终于在最近又有新的发现。
很多人不过是打造漂亮的仓库而已,并不是真正的整理。
农历过年前,对新家物品来一次“断舍离”。
若说以前也有“断舍离”的行动,但每次就像减肥的小姑娘,最后体重又回到原来的吨位那样沮丧。但这次不同,清理之后比较彻底。
同样是整理,为什么前后天壤之别?其实,很多不同,仅仅始于小的改变。
这次5000字写下最重要的三点的实践经验,书上不一定全有,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01 思维跃迁
你家里的长辈有“松鼠症”吗?就是像松鼠要过冬那样囤积物品。家里满得像仓库一样,堆满了年轻时的回忆。
不管是三年都穿不上的衣服,甚至是二三十年前的老款录音机,还有一些都不会放来听的磁带,都舍不得扔。哪怕是用不着,也喜欢搁家里。
长辈们觉得,这些东西都是当年用钱买来的,不要了太可惜。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跟他们当年的成长环境物质匮乏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是思维认知决定的,这更为关键。
这次做“断舍离”式收纳时能成功,要为思维跃迁颁个军功章。
我给自己灌输的想法是——
当你占有某个物品的同时,也被它占有。你以为自己是主人,其实却变成它的奴隶。
人怎么会沦为物品的奴隶呢?当你占有某个物品,同时也被他占有。
因为,你的所有实体物品,都会占用你的心理资源,于无意识当中损耗你的精力。
这个很好理解。你是不是有种体验,看到某样东西时,你会“哦”地一声猛拍脑袋,恍然想起还有什么任务要做 。你看,当物品摆在你看得到的地方,你的眼睛每扫过它一次,大脑就在后台对它信息进行处理,只是你不知道。
这些物品摆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就没事了吧?但你还是需要动用的一些大脑空间,记住它存放的地方,这也是损耗精力的。
损耗精力资源是什么体验?
就像你来到一个颜色纷繁复杂的地方,一眼看过去,有的人会晕眩。眼前的画面信息量太大,你的大脑要快速处理,让你感到极为容易疲惫,好困好累想睡觉。
相反,当你看到一处整洁、有序、清爽的地方,你更愿意多呆一会儿,因为整个人心内心平静如湖。
在精力管理方面,无意中损耗精力是大忌。每个人每天的精力总值就那么些,我们最关键的是,减少无谓精力的损耗,留出更多精力,供给更重要的任务。正是,集中精力办大事。
只留下怦然心动的物品,是节约精力的王道。物品少,可以大大减少精力的无谓消耗。这些年开始流行极简主义,大概原因也是如此。
说是这么多,但很多人拿起一件东西,想的还是也许将来可以用得上。所以,东西又放回原位,越堆越多。怎样才能留下怦然心动的物品呢?
我用的是“自我提问”,发愤的草莓原创“3+1”提问法,非常简单——
1.我有多久没碰它了?
如果竟然有1年都没有想起它,没有用过它,就是一个可以扔的信号。如果还有用处,你已经让它开始发光发热,现在也不会纠结到需要用这个问题。
2.我在什么场景下还可能会用它?
如果连近期的场景都想不到,很快它就会被遗忘。若真的长久时间后想用时,能想起它的存在家里的哪个角落,也是奇迹了。
3.它会不会让我感到哪里特别不舒服?
如果穿着让你脚硌得难受,何必去强忍这种痛苦?如果没有心动之感,失去也不痛苦,说明是多余的。
别看是这么简单的三句话,效果明显。曾经一些扔不掉的东西,一下子就被放进垃圾袋。
如果这三句话还没效,我一般还会问第4句:
- 我用电子照片的形式留存它,能否能达到实物的效果?
很多时候,舍不得扔一件没有用的东西,是内心的恋恋不舍。若照片已经能够取代实物带来的心理感受,那么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依恋之情,也能帮助你快速决断,舍弃物品。
很多人说,时间不够用。断舍离式收纳足以给你启发。
好的收纳,首先是先扔掉不心动的东西,就像做管理时间,先扔掉当前无法令自己怦然心动的想法。剩下仅有的一两个目标,有足够的时间安放,才能让你全力以赴。
02 分类升级
备战高考数学时,你一定还记得,偶尔会做到一些大题是需要分类讨论的。
解题要做分析,如果a大于一个数,那么这道题的解答是这样,如果a等于一个数,那么这道题的解答又是那样,如果a小于一个数,那么这道题的解答是这样这样的。
当年一看到这类题,心里很害怕,觉得它太灵活了。后来才发现,这种分类讨论的思维,对今后工作的影响极其巨大。
“要管理,先分类。任何优质的管理,都是以善于分类为前提。”这是以前给学员上课很喜欢说的一句话。
在这次“断舍离”式收纳中,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物品的分类从模糊走向清晰的维度。于是,东西还是那些东西,在你眼中却是不同的样子。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
归功于做了三大分类,分别是性质、频率和区域。有了这些分类依据之后,你在断舍离后,一边分门别类的同时,又能再多扔掉一些。
首先,是区分性质。
不同性质的物品有不同的安放策略。家里的东西按性质划分,一般可以分为5大类。这个分类是从敬子老师整理课学来的:
资产物
消耗品
存储品
工具物
精神品
【资产物】
金银首饰等比较贵重的东西,可以保值增值的,最好拿个保险柜把它们集中存起来。
【消耗品】
快进快出的面巾纸、洗发沐浴露、香皂、牙膏等这种东西,不要在超市特价时囤太多。反正买也很容易,用完再去买,来得及。
【存储品】
备着未来可能用的东西,这类东西千万不要存太多。要多想想未来使用的场景是不是真的用得上。如果这东西可能几年才用上一次,想用的时候半小时内能买到,那其实大可以放弃它。
在这个分类中,我得到的最大改变是分出了文具中属于“消耗品”的部分和属于“存储品”的部分,将二者分开放置,而不是混在一起,容易看得清量有多少,是不是买太多了。
【工具物】
这类很多,像家里的拖把扫把、沐浴的刷子、灯具、桌椅,帽衣裤裙鞋袜,当做工具来查阅的书籍都属这类。
工具物,你会常用,而且代表个人品位和生活品质,必须让它们称得上你。这类要挑好品质的,只留下最实用的一两款就够。
哪怕买不起最好品质的,也要只买最少数量但能让自己怦然心动的。最忌惮找了低品质,又因为便宜而买了超级多个,白白占用家里的空间。
【精神品】
包括别人送给你的礼物、活动上拿到的纪念品。这些东西的评判标准在于,是否能满足你的精神需求,能让你感到愉悦吗。如果不能,那已属于无用之物。关键还是问一下自己内心的声音。
其次,区分频率。
同种性质的物品,还会有使用次数的差异。有的用得多,有的用得少。
关于频率的分类,主要可以把东西分成5大类——
随时会用
每天一次
每周一次
比较少用
将来也许
这个没有绝对的分类,可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划分。
以前也极少认真思索过这种分类,但蛮重要。进行区分之后,当你认真地对一件物品的频率进行判定,你将瞪大眼睛看到,有些东西以为经常用,其实并没有。
比如,桌面上有一些堆了很长时间的小物件,实际上几个星期还用不到一次。还不如把它做好标记,收进抽屉,要用才拿出来。
对于使用频率为“每天一次”的物品,比如语音写作用的话筒、手霜、练硬笔字的字帖等,我把它们放在最近的一个抽屉。
打开抽屉就能拿到,还可以检视“我今天还有哪些小习惯没完成”,通过物品来提醒和反思自己,可谓一举两得。
到这里,你看得出来,关于频率的分类,和下面这个位置分类合在一起来完成更高效。
image.png第三,区分位置。
前2个分类是对物品本身作出的,第3个分类主要是针对家中的收纳位置。
断舍离式收纳的最后一步,是物品归位,将物品使用频率跟收纳位置做连线。归位的原则是,使用频率更高的东西,放在对应场景下离你更近的收纳区。
这似乎是一个不用说都懂的道理,但以前真的没有走心对待过。经常会拿到一件新物品,随手就丢进伸手拉开的抽屉里。
做好这一步,首先得对家里的收纳位置有清晰的认知,闭着眼睛都能知道哪些属于“黄金区”。
所谓“黄金区”是指个人触手可及的收纳位置,需要腾给每天“高出场”的物品。
很多现代人多是知识工作者。对你来说,比较重要的一个地方可能为书桌。
在书桌这块区域,当你坐在桌前不动,离胸口越近的区域,就是越黄金的收纳位置。笼统地讲,坐着能伸手够着之处都寸土寸金,用来存放“随时会用”、“每天一次”的东西更能物尽其用。
千万不要将频率差异过大的物品堆放一起,共享黄金区。不常用的东西会拖了每日必用品的后腿。
若是拿取困难,每次想起就打退堂鼓,那么,物品再贵再好用也变成鸡肋。
在办公区域,我把“随时会用”的物品放进无盖小盒里。
“每天一次”的物品放在最近的抽屉,马上拉开就能看见。
我的抽屉其它频率的物品放在站起来移步才能触碰的柜子。
顺便说一下。衣橱区域的黄金区,是你站着手举到半蹲手垂能够着的地方。这里用起来更顺手,想象一下超市货架就明白了。
03 工具优化
每个新家在装修之后都有各种大小的柜子、抽屉、层架,但是这些只是大框架,依然还需要小的收纳工具辅助。
好的收纳工具,就像魔法师手里神奇的魔棍,让杂乱的物品乖乖听话。
我用到的工具,主要是三种,分别是分隔器、临时盒、便利贴。
第一,分隔器
以前不懂时,想着抽屉里放入东西就行,没想到这样是不合格的!特别浪费空间,又让物品东倒西歪,散落一片。
对抽屉空间进行隔断,瞬间就不同呢。
在某宝上有专业工具,可以自由剪裁拼装。但你不一定得买,可以有变通的方式。
比如,新手机的配套盒子通常很坚硬,留着没太大用处,扔了吧有点可惜,那么把盒口朝上,就变成抽屉里的分隔小工具了。每个盒子分门别类置物,规整许多。
所谓分隔器,是指对原始收纳空间进行二次分隔的小工具。除了上面所说抽屉里的分隔,还有柜子里的分隔。
比如,有的衣柜里是几块板隔开,用来放内衣、袜子小物件很容易散乱。不妨用一些小抽屉型的收纳盒。
还有的衣柜的隔层较宽,衣服堆叠在一起,动一件则乱全部,不如加上免打钉横隔板或竖隔板,使区域划分更明晰。
第二,临时区
有人觉得,收纳容易,维持难。很大的问题在于,生活里少了临时区。
当一个新物品可能近期(比如,这个星期内会用到)用完了就可以扔,先别放入收拾好的收纳区,打乱原有秩序。
不妨设一个临时区(比如,用一个敞口盒子),把它放在里面。每个月对“临时盒”清理一次,有需要归位的再归位。
怎么会有这样的东西呢?还真有。
比如买一个贵重商品时,赠送的小礼品,或者配套的特别精致又不规则的包装盒。新货拿到手上,小礼品和包装盒那么新那么艳,总是舍不得一下扔出去,但回头想想,这些东西真用得上吗?临时区能为你起到心理过渡和缓冲的效果。
它还有另一点用处,深得我心。
每次断舍离之后,发现有些衣服当下穿不上,可是内心又对它们饱含依恋。那么,请为他们放入临时区。比如,用一个袋子装好衣服绑紧,放在比较高的地方做好标记。这样,不占用你的衣柜黄金区。
等你的内心顺利度过留恋的时光,过一把瘾后,就可以整袋衣服送出去或丢出去。这个留恋的时光多长,由你设置,可以是3个月,也可以是1年。
第三,便利贴
在收纳当中,便利贴真的是太宝贝的东西了!人的大脑工作记忆区总是有限的,便利贴充当了大脑的延伸空间。
当收纳空间已经界定好,最好能马上用便利贴,标明这里的物品是什么。下次你就不会随随便便往这里面丢其他东西。
标记好的家庭药箱不仅仅是完成收纳之后,当你在断舍离中,便利贴能很好辅助整理。
比如,整理书籍时,你可能会先把全部书都揽下来,想到这本是要收藏的,那本是再速读一次后才能决定,这本是能送人的,那本是可以捐给山区的。
那么,不妨在地上4个位置贴上4张便利贴,用油性笔写上分类,每拿一本书就往这个分类旁边放置,轻松将一堆书断舍离,留下最珍藏的。
常见的便利贴只有一小点位置有胶水,经常一蹭就掉了。我喜欢“全粘式便利贴”,小纸片贴得牢。感谢那些伟大的创造者,很早就洞悉我的痛点,备好产品在网上等着我。
如果最小规格的全粘式便利贴还太大,可以从中间截开,变成更小。
本文分享了我在这次断舍离式收纳中,最重要的三大点改变——
思维跃迁
分类升级
工具优化
如果是思维跃迁是“思维”的变化,分类升级是“行动”的变化,工具优化是“工具”的变化,那么,思维>行动>工具。这里的“大于号”是优先的意思,可见思维排在第一位——我们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
农历春节前的这次断舍离,从家中席卷到办公区,扔掉N袋垃圾,像跟旧的物品做告别,迎接崭新的未来。
桌面没有多余物整个人精气神都不一样,老伴自不必说,连同事们看了都夸奖。
很多深藏的物品重见天日,有些以为用不上的,变废为宝,发挥余热。
比如,一个观赏杯用来做显示器托座,美观又比原来的架子省空间。
观赏杯当托座有些已经明确用不上的,送给更需要它们的主人。
比如,家里整理出一堆娃娃,问了儿子的班主任,她说幼儿园还挺需要的。
娃娃送幼儿园更大的变化是,买新东西更慎重了。
收东西扔东西很辛苦,这种苦是会记在心里。现在要往家里添置新物品,都要掂量一下是否有使用的场景和存放区,用以抵制四面八方弹出的购物广告诱惑。
对于工具类的物品,在购买时更会想是不是真的喜欢,品质上是不是无可替代,而不会为了便宜而剁手很多,也不为贪求赠礼而下单。
人有三种活法,活在过去,活在现在,活在未来。
如果留恋过往的物品,舍不得扔掉已经没什么价值的东西,就像活在过去,抱着留恋与不舍,终究会在面向未来时显得柔弱。因为过往的点滴,总会不经意间触碰到心灵最脆弱的地方。
而断舍离式的收纳是接地气的生活哲学,体现了至少“活在现在”的模式,会问问现在是不是喜欢这件物品。再往上一层,还会考虑,这件物品是不是饱含了未来期待的生活品质。
唯有关爱当下和未来的自己,才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一次实物整理,不仅让环境整洁,也是你审视个人生活状态的机会。如果你还没试过,那就一起来打造内心所向的生命状态吧!
聊一聊:你有什么收纳整理的故事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