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啊,认识你自己”,这是希腊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句子,它揭示了人存在的意义。
最近在听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网课,在谈到认识自己这个话题时,她说“我们存在就是为了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弄清自己是柠檬还是苹果,如果是柠檬,那就要让柠檬的生命尽可能地酸,如果是苹果,那就要让苹果的生命尽可能地甜”。
她这句话什么意思呢?简单说就是认清自己,包括自己从长处和短处,准确地定位自己,然后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的人生。
对于认知自己这条路,我开始得有点晚。在高中之前,除了在体育方面认识到自己的毫无天赋外,在其它方面,自我评价极高,或者说,对自己要求极高。那段时间,在学习方面我几乎是没有遇到挫折,享受着在金字塔顶尖的莫大满足。直到高中,我来到了省内最著名中学求学,人生第一次体会了坐过山车般的感觉,在成绩上,从名列前茅到时常不及格,在自我认定上,从云层跌落至谷底。
但我并没有马上承认这是自己的真实学习水平,仍然在与心里那个优秀的自己较劲,始终不明白明明自己之前可以做到很好的,为什么会一下子变得这么差劲?然后久久地陷入痛苦与折磨之中无法释怀,更没办法原谅自己,接受自己。
到了大学,我开始了自我的认知之路。看心理学和哲学方面的书,想要解决那个“我到底是谁”的问题。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许是自我感悟能力的缺乏,一直到最近,才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或者说,不再抗争,跟客观的真实的自己做了妥协,尝试接受这个不完美的自己,不再挣扎于想要做自己做不到的,而是满足于能够做自己能做到的。
现在来看,自己智商尚可,表达能力在逻辑能力之上,总体而言中等水平,加上如果勤奋一些,也许还能在中等稍上,其实也还不错。但为什么我会以为自己很厉害,甚至以完美来苛求自己?以下是我分析的三点直接原因。
第一点是参考人数的局限。
在高中之前,我所在的村里小学每级最多100人,而我所在的年级恰好就是人数最多的年级。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每个年级的人数慢慢变得更少。初中是乡里学校,一个年级最多400人。在这个范围内,我几乎没有受到过大的挫折,或者说挑战。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是相当封闭的,我的世界似乎就只有这么大,竞争对手也只有这么多,所以一路遥遥领先让我很有自信。
第二点是参考对象水平的限制。
因为乡村教育资源比较差,除了课堂教育外,没有任何特长教育。恰巧我在写字跳舞唱歌上面表现稍好,也许是因为老师们总愿意给成绩好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或者他们愿意相信成绩好的学生在各方面理应都是好的。他们的评价也反过来影响了我对自己的评价,因此有一种“井底之蛙”的洋洋自得,认定自己多才多艺。
第三点是短期利益的诱惑。
到了大学,学习成绩不再是唯一考评方式,身心得到了充分地放松。但心里对于优秀的执念还在,而除了成绩,好像也没有别的事情可以让自己感到优越,所以生活的重心还是上课自习和考试。因为考试成绩好,就可以拿奖学金,不光有物质上的利益,同时也是对自我的肯定。只要考试成绩还不错,就可以认为自己还是优秀的。
以上是自以为优秀的原因,那么后来的结果是什么呢?
到了高中,一个年级有三十多个班级,将近两千人,更不要说里面有多少是从各市县抢来的优秀学生。这样,一下子衡量和比较的对象扩展到了全省,这种评价更客观,因此也令我极度挫败。当时的自己一味沉浸在失落的情绪中,但同时不接受现实,对未来又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从未理性地思考过解决办法,因此浪费了很多本应该提高成绩的时间。
而在才艺方面,高中就遇到了很多因为天赋高或教育环境良好而接受了才艺培训的同学,大学里面更是如此,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各种社团让人眼花缭乱,各种校园明星闪闪发光,而自己只能作为观众,看着他们在舞台上面尽情地展示自己。
大学班上的一些男生与我只关注成绩和奖学金不同,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各种竞赛上,这让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逐渐变强,而我则始终是那个每次课上最后做完实验的人。
因为没有热爱,我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琢磨和探索技术问题,研究能力很差。而社交方面,曾经努力尝试过社团活动,但最终还是享受缩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的快乐和安逸。虽然我的考试成绩看上去不错,但各方面能力没能得到提升,从找工作开始就屡尝苦果。
看完了导致自己用完美要求自己的直接原因,以及这样做的后果,不禁想要知道造成这一切更深层次的原因又是什么?是个人的原因更多,还是家庭的,又或者是环境的?这一切将在下一篇中分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