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上头时,骂孩子、吼孩子不好,却往往忽视了,很多日常话语,看似随口一说,却隐含了很多情绪和攻击。
孩子感受到这些情绪和攻击,会生出莫名的愤怒和烦躁,却又说不出什么来。
日久天长,会形成内伤,和父母的关系渐行渐远。
父母还莫名其妙:我很少吼孩子,我对孩子很上心,怎么会这样呢?
下面这几句话,如果父母经常说,就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
看看你对孩子说过吗——
01
你看看人家
例句:
“你看看人家,你再看看你。
人家怎么就能,你怎么就不能?”
别说孩子,每个人都讨厌被拿来和别人做比较。你看见有哪个成年人会说:
“你看看人家多漂亮,你怎么就不知道捯饬一下呢?”
“你看看人家多能赚钱,你看看你。”
这是明晃晃要打架的节奏。
但父母们就是这么毫无顾忌地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激励”自家孩子,还期待孩子见贤思齐。
树立榜样是无可厚非的,但前提是要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而不是羞耻心。
“你看看人家”,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你太差了,你不如别人,你不好。
还带着嫌弃的意味。
结果就是,成功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挫败感,一肚子的愤怒无处发泄。
内心弱一点的,默默地听着,暗自伤心。
内心强一点的,直接怼回去:那你给人家当妈去!
说多了,会破罐子破摔:我就是做不到!
不管反应如何,有一点是相同的——
如果总是这么说,孩子可能真的会认为:我就是不够好。
02
我早就说了吧
“类似的句型:
你看,我说什么来着
我和你说过多少次了,你就是不听,现在知道了吧”
很多父母在孩子跌了小跟头后,会忍不住补这么一句。
也许本意是想让孩子记住教训,以后多听父母的话,但怎么听怎么有种隐隐的胜利者的姿态——当初不听我的,你看你掉坑里了吧。
如果和孩子一起客观地把事情捋一捋,总结经验,孩子可能会心平气和地接受。
但如果父母用这样的话试图让孩子反思,只能激起孩子的羞愧感。
为了逃避这种很难受的感觉,孩子会表达出强烈的恼怒和逆反——你说的对又怎样?我就是不听!
结果就是,把一次很好的复盘机会瞬间变成了情绪上的对抗。
大人还百思不得其解,往往会说出下面这句话
03
我还不是为了你好
“例句:
我都是为了你好。
我打你管教你,还不是为了你好,别人家的孩子让我管我还不管呢。”
父母经常说这句话,很可能意味着两件事:
1.父母经常越界干涉孩子,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
2.说起来是为孩子好,实质上是满足自己的需求。
就像一个人越标榜不在乎什么,其实越在乎什么。
真正为孩子好的父母,是很少把“为你好”挂在口头上的。
而且,细品这句话,总感觉有一些道德绑架的意味——我是父母,我还能害你吗?你要理解我的这份苦心。
说这话时,父母也往往一副苦口婆心的样子。
这会让孩子感受到无形的亲情压力——明明不想听父母的,明明觉得父母做得不对,却又说不出什么来——再反驳,好像就是自己没良心、不孝顺了。
这种憋闷感让孩子非常烦躁,恨不得大吼一声:你能别对我这么好吗?!
04
我当年……
“例句: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早就给大人做饭了,哪像你,还等着父母给你做饭。
我当年都是走山路去上学,刮风下雨都是自己走,哪像你,天天开车接送,起个床还得催半天。
我上六年级时就出去卖冰棍赚零花钱了,你连买个东西都不敢自己去。
我小时候……”
当然,很多时候,父母不会讲出后半句,但那个意思已经呼之欲出了,孩子只要不笨,都能脑补。
这类话的潜台词是:
我能吃苦,你怎么不能吃?
我能做到的,你也要做到。
你做不到,说明你太娇气、软弱、没出息。
看上去是对孩子要求严格,但孩子感受到的,是一种道德优越感的碾压,是一种蛮不讲理。结果就是,成功地激起孩子的不屑、愤怒和抗拒:
你是你,我是我,凭什么要求我要像你一样?
时代不一样,凭什么这样比?
还有隐隐的挫败感。
因为好像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超越父母口中昔日的“辉煌”,索性破罐子破摔:我就这样了,你又能怎样?
有趣的是,和妈妈们比起来,似乎爸爸们更喜欢这么说。
可能是爸爸们更容易陶醉在过往的骄傲中(且不论是否有所夸大),思维也不像妈妈们那么灵活有弹性,更容易停留在“几十年前如此,现在也应该如此”的刻板模式里。
05
一天到晚就知道玩,你还能干点啥?
“例句:
一天到晚就知道(),你还能干点啥?
括号里可替换为:打游戏、吃、睡觉、打扮、看闲书、顶嘴……”
这句话又是一棒子打死,直接全面否定了孩子的努力和付出,让孩子感到自己一无是处,每个毛孔都充满了挫败感。
孩子可能不会和你顶嘴——这个打击得太全面了,让人不知从哪里反驳,索性什么也不说了。
如果希望孩子变得一无是处,不妨多说这句话,因为他会慢慢认同你说的。
06
你爱怎样怎样,我不管了
这句话,看上去不像前面几句带有很明显的情绪,但杀伤力也很大,属于冷暴力。
它的潜台词是:如果你不听我的,我就切断和你的连接。那意味着,我不要你了,你好自为之,自生自灭。
孩子天生依恋父母,最恐惧的事就是被父母抛弃——哪怕是心理层面的。
所以,这句话看似退让,实则胁迫,并释放出一种冷漠——我爱你,是有条件的,如果你没有满足我的条件,我就不爱你了。
为了继续得到父母的爱,孩子很可能会按父母说的做。但实际上,孩子已经受伤了。
这是孩子小的时候,当孩子大一些,有能力了,可能就不再接受胁迫——不管就不管,随你便。
面对孩子的决绝,父母撒手锏失效了,也很受伤——这孩子,小时候不是挺听话的吗,怎么变成这样了呢?
如果走到这一步,只能是两败俱伤。
这些话,你说过几句呢?
我们都不是完美的父母,情绪上来时,难免口不择言,多多少少都说过类似的话。
不过,当我们意识到这些话语对孩子的伤害,就要管住嘴,尽量少说。
在脱口而出前,有个觉察,看看这句话隐含了什么情绪和固有模式,到底想表达什么?
别说“我就是那么随口一说”“我还不是为了孩子好”。
坦诚地回答这两个问题,停那么一两秒钟,你可能会咽下这句话,换成更有建设性的语言、更积极的表达方式。
管住嘴真的不容易,不过我们想一想和孩子之间那道重要的亲密关系网。
多练习,亲子关系会越来越和谐。
毕竟,我们是真的为了孩子好。
以上是今天的学习内容,感谢您的阅读和留言,我是吴美嫺我在贵州贵阳。
网友评论